服务业发展论文现代服务业论文:天津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天津服务业发展存在服务业总量规模小,而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慢;非公有经济不活跃;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城市建设辐射不足,投入相对较低等问题。加快天津市服务业发展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优化天津服务业投资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发挥滨海新区的龙头作用;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做大做强服务业企业等。【关键词】服务业问题对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天津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快,使天津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几年来,虽然天津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与发达的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天津服务业的相对滞后有可能成为制约天津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天津服务业的研究,是关系天津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大课题。一、天津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服务业总量规模小,新兴服务业发展慢2009年,从增加值的绝对额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是天津的2.2倍、2.9倍和2.1倍。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这一比重均超过50%,而天津近几年仍徘徊在46%左右。天津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交通邮电、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2009年达56.3%,而信息、教育、综合技术、金融等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和集聚发展态势,大集团、大公司较少。尤其是体现国际大都市特色的信息咨询、医疗服务、设计等知识服务业发展有待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城市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远未凸现,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二)非公经济不够活跃和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天津市的非公经济发展明显不足,民营企业和私营个体经营者的注册数量、经营规模、利税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由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2008年对全国的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国内拥有10万户以上的私营企业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2008年天津的私营企业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1/7。以天津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区位条件而言,民营经济理应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发展。(三)要素市场的建设滞后天津作为环渤海中心城市,首先应该着力于要素市场的建设。譬如为本市和区域服务的金融、保险、期货、证券、基金、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各种类型的不动产市场;人才、劳动就业市场,以及新兴的科技博览、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市场等等。由于过去我们对要素市场建设缺乏充分认识,说到市场建设主要就是发展小商品、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的零售、批发等有型市场,天津与国内乃至全球的经贸交往也主要是借助海运、开发区的贸易加工进行。这些传统的交易行为在现代经济社会虽然依然重要,但已经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一些更为虚拟、大宗、跨国界的资产交易和期货贸易,则已成为现代金融中心的主要业务。天津要获得足够国际知名度和开放度,需要积极参与要素市场的建设,要有地方品牌的金融企业和交易所、要更多上市公司挂牌。(四)对外宣传和行动不足天津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不少亮点,譬如对外开放、危房改造、对教育和卫生的持续投入、社区管理等等,但是从宣传自我、扩大影响的意义来看,就显得有些保守。比较而言,国内同类大城市关于服务产业的定位,思想较为解放,是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来通盘思考。如有些城市大胆地提出文化兴市、旅游兴市、体育兴市等发展目标,有些城市尽管条件不够充分,仍积极筹办引进音乐会、戏剧节、合唱节、电视电影节、绘画展、服饰展,以及知名品牌的足球、篮球、赛车等国际体育赛事。天津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对于这方面的活动考虑极为有限。事实上,天津市在某些文化和体育活动方面,还是具备条件的,天津曾经举办过两次世界级体育赛事,展馆设施通过这些年的新建和改造,也不是极为短缺,如果真是有决心、有信心,即使没有条件也可以创造条件。(五)城市建设辐射不足,投入相对较低城市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涉及到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各个方面。天津的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较大的发展,如引滦入津、三环十四射路网、煤气化、危陋房屋改造、海河综合开发工程等,特别是建成国内最长的城市轻轨线路,这些投资均都是独具有战略眼光的。但要实质性地加速服务业发展,目前的城建投资力度和建设规模还都不足。与京沪穗三大城市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二、天津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一)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天津的对外开放具有一定优势,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在前5位,外向型经济支撑着天津经济的发展。但是,天津引进的外资,大部分投入到工业企业中,投入到服务业的比重很低,而且集中在有限的领域。因此,天津服务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应把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技术与自己的地域优势、消费市场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大型跨国公司与天津的大企业联合,采取有力措施,为外资银行和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在银行、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二)调整服务业结构,完善服务业体系目前,天津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当今国际服务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主要还是知识、技术、管理等服务领域,这些领域呈现出制约因素少、市场增长快、附加值高的特点,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激烈,获利空间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小。加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继续推进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是要高起点发展信息与科技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三)发挥滨海新区的龙头作用,构建天津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辐射功能强,聚集了港口、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点旅游地区,服务门类齐全。目前,滨海新区的服务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滨海新区要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生态宜居海滨新城。因此,滨海新区重点要建立以服务进出口贸易为主的金融保险业,以国际贸易和港口运输为服务对象的现代物流业,以海洋资源、游乐艇、航母为特色的旅游业。(四)继续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做大做强服务业企业加快服务业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改变部分行业经营方式陈旧,缺乏服务品牌的状况,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著名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对天津服务业重点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协调配套政策,通过“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市服务业企业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放开搞活服务业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鼓励服务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实力。(五)积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改变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偏低的状况。对服务业有关规定进行清理,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积极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对私营个体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拓宽服务领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对就业潜力大的行业尤其是商贸餐饮、社区服务、农业服务等,要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加快发展。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乡镇转岗干部、复转军人创办社区服务业和农业服务业。引导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取消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完善和规范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鼓励服务行业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就业形式,为需要就业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用,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抓紧研究制定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七)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服务消费。继续清理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和限制消费的有关规定,切实解决某些服务行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不合理问题。着重从居民住、行、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即期消费。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消费。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推进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费信贷办法,提高消费信贷服务水平。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八)转变观念,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天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服务产业,具体内容是:(1)要转变传统的产业观念,增强科技意识。(2)要大力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智力型服务人才,大力加强服务领域的科研工作。(3)要加强对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和了解新科学、新技术。(4)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知识,对不同行业,分别提出科技含量的标准,从制度上确保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5)要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研究的投入,追踪国际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力争使服务领域的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