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所说之法的次第,即是暇满难得等六者。所谓的法,须如上述般依彼法调伏自己的心,如云“非以发髻非以棍”。【发髻、棍—外相】是故,暇满等的此等法,需要在自心中数数地思维。【“成熟引导”】噶当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首先要知道,所谓的四部、四部、四部是一个意义不同名称。退心法退耽著法出离法其中,最初要依靠和对于现世法退心,理由是《离四耽著》里所说“耽著现世非行者”。暇满难得寿命无常此暇满者难得之故,颂云:“难数数得如昙花,得者若摩尼。”【数数得-经常得到】义大是故,上行下行分界处如马随口衔所转般,须知是在此生的这个身依上。进而要认识它是无常的,“有生就必有死”依法性成立故,趣于死无常,故成办现世或者无义无坚实。了知之后须励力求后世。接着需要思维轮回、因果二者,随后对来世的轮回退心。以上上師講於2016.5.28于彼退心的情形:下士于三恶趣退心后励力求善趣,中士于轮回六道退心后励力求解脱,其他引导轨则中唯有此二者,然于遍知父子之规,需要退除作意自欲之心。此复思维轮回的过患时,心顿时明现悲戚而厌患,以及从彼生起欲从中解脱的出离的意乐时,思维:唯独我一人解脱有何利益?将无始时来恩养自己的诸大恩母弃置后,为自己一人办解脱的话,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人了。因此需要使一切有情都得到正等觉佛之果位,此后发起从二边出离的大出离心。就安立而言,下士的等起一般的出离和声闻缘觉的两种出离以及大出离,共四种。四出离从而言,声缘两种,加菩萨一种,共三种出离。三出离现在从整个轮回中出离后需要找一个避难之处,所以需要励力求解脱和一切种智果位。此解脱道也是自己随便不会知道的,父母和亲戚等谁都不教导,也不懂得教导,因此要找一个善知识。再者,“任意碰碰谁就轻率依止”是不行的,所以需要对具上师善知识德相者,而以三喜承事之门依止随学彼之心。【行上师的心安住之处,心心:要与上师的心相应,】熟导和解导这里,暇满难得等的引导有成熟引导和胜解引导,现在就只有胜解引导了。而从大持明者晋美朗巴出世以来,还有仅存的成熟引导之堪当品,所以需依此轨进行。米拉日巴尊者的话:下下修时上上到慢慢修时快快到起初,暇满难得的引导是对自己的身的引导。所以要认识,从此暇满上只有两种去处,①“善则此身”故,从此身上解脱舟,则有了安乐的起点,将获得解脱及一切种智果位。修真实的圣法尤其是修持光明大圆满,将在此生、中阴或者后世中解脱。②“恶则此身”故,从此身上轮回锚,则已是开了一切怖畏及苦的头了。修现世如是就自己这个身来说,无有修法违缘而闲暇,故所谓的彼闲暇即是指自己这个身,因此其违品的八种无暇,都称为自相续所依上的八种无暇,有非人的四无暇及人的四无暇。首先,对于非人的无暇,修地狱后,需数数思维:此于修法有暇还是无暇?此又有座上与座间两者,座上又有两座、三座、四座、六座等多种规矩。这里则按照昼两座、夜两座共四座来说,初业者容易趣入,故这样安排。清晨黎明时,从公鸡初鸣起上座直到天亮之间,是黎明座。天亮了就下座,随后到太阳很热为止,期间应做座间事宜,比如做已经发过愿的常时行持之水施及烧素烟等还有各类念诵。之后上座,到中午太阳还没到头顶之间,是中午座。之后下座吃中饭及顶礼、阅经等,然后直到下午太阳西斜、地面出现了大阴影之间,放松宽闲而住。接着再上座,到太阳还没有落山之间的这一座,是下午座。接着下座后,念护法和自己会的回向发愿及烧荤烟等。接下来就到了见一个人时,只知是人而不识其面的黄昏的时候再上座,此是初夜座。之后到了迟睡的那个时候就下座。藏地秋末冬初的情形:第一座(黎明座):上午6:00-8:00第二座(中午座):上午10:00-12:00第三座(下午座):下午4:00-6:00第四座(初夜座):下午8:00-10:00如此,在这四座的时间中修的话心堪能,而在座间的诸时,初业者修没有切实效益,特别是会生起很多昏沉掉举过失,所以座间除了精勤读诵和作善加行之外,需放下修持以上上師講於2016.6.4《大圆满直指心性释》片段二、与菩萨道相同之前行分三:(一)道之基依为归依;(二)道之自体为发心;(三)道之顺缘为供曼陀罗。(一)道之基依为归依心作是念:我等一切有情,当安立于三宝集一之体——圆满正等觉之果位,即是果的归心。心作是念:为证得彼果,我要依止佛为师、法为道、僧为伴而修持甚深圣法,即是因的归心。此处主要,因为究竟的所得是佛果;于果上归心佛主要,因为道的自体是法故。于因上归心法观想自己前方有诸佛菩萨或上师等,在他们面前如是的誓言数数地在自相续中依,就是真实的修持。止“不言有余而正归依”以上上師講於2016.6.5(二)道之自体为发心分二:1、前行;2、正行。1、前行者缘具苦之有情,离彼苦之欲为悲心。缘具乐之有情,具彼乐之欲为慈心。缘具乐之有情,无嫉妒而不离彼乐之欲为喜心。思惟怨亲无决定及一切有情为父母之相,无嗔无贪为舍心。于如是之四无量心,并非修一次而于一切有情自心中未熟练如独子之母之想之前,当不断修习。舍有三种:行舍、受舍、无量舍2、正行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是如是所说般故,须知一切有情皆为母亲。须念成为母时,以大恩护养。忆念恩时,于彼等苦痛者生起报恩之心。此是以悲缘利他之分;以及于报恩,则想安置彼等于解脱究竟之乐——正等觉之果位。此是圆满之分。如是是以智慧缘菩提于佛果承诺愿菩提心。一、悲的考虑;二、智的考虑悲的考虑;【有三】(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发心为利他,欲证等菩提。想:如是之力现在于我未有故,从现在于六度等八十无尽当学,如是带有于,此是因承诺而于道真实学行菩提心。此是如来如海般法门之精华、一切显密道之命根、一切三世佛所行之唯一大道故,及上不要释放,懈怠迟延也不应仅以笼统或沾一点边就知足,而当以百般精勤于相续中依止。以上上師講於2016.6.11如是每一座都有前行、正行、结行三者。初者、前行,又有前行的前行及前行正体二者。前行的前行:擦鼻涕、洗脸,屋内屋外需做的一切都做好,总之需做到在座上不必下座而跑动。接着,在床上身心放松而住后休息,然后发这样的誓愿:现在我在这一座期间,大恩的父亲来到的话,也决不起座随迷乱而转,即使被指甲掐死也不舍弃此誓。发一个勇猛的誓愿。静坐之前行,一、身要:毗卢七支坐,(一)金刚跏趺坐,(二)手结定印,(三)脊椎自然直竖,如叠铜钱,(四)两臂平张,(五)颈曲微俯,(六)舌抵上颚,(七)眼睛下对鼻尖。《大幻变续道次第》片段印度桑吉桑哇著益西彭措堪布译身具乐而心于解脱喜故作毗卢七支。何者呢?一、双足金刚跏趺坐,所为:左右二踝骨压股沟间的四个动脉后,身体自然生起暖相。二、手结定印,置于脐下,所为:压一切脉之总汇处故,气将自然入于中脉。三、脊椎自然直竖如叠铜钱,所为:身体各部分重量平衡之故,不起病相。也就是身体前俯会压到肝;颈部或上身后仰,会引起心脏的风;左右歪斜,会导致肾痛;而由身体自然正直,不会生这些病相。四、颈部如铁钩般微曲,所为:自然压上行气后,持得住心。也就是压喉结而压了两个睡眠脉后,无分别易生,有此关要。五、眼睛像兽王舍罗婆一样,很放松地放下来,对准鼻尖,所为:识不散于余境;六、舌抵上颚故,咽喉不干;七、嘴唇和牙齿跟平常一样放(不加改造)故,身心会松下来。如是作七支,脉入于身处,气入于脉处,随后气入于自处。气入之故,心的跛子骑在气的马上后,由持得住气,就自然持得住心。如是宣说。上師講於2016.6.9上午(第一節課)《金刚乘共同前行引导之补文——遍知言教解脱车》片段西钦嘉曹·久美贝玛南嘉撰著益西彭措堪布译文第二,中善以共同四部退心法净治自相续分二:一、入座前之前行;二、分说别别修习。初者,在不生昼时人之行走往来、夜间读诵之声等静虑之刺的静处,于舒适的坐垫上修身要毗卢七支:一、两足左下右上,结金刚跏趺坐;二、手结定印;三、两肩平张;四、脊椎自然直竖如叠金钱;五、舌抵上颚;六、颈曲微俯;七、眼球不动、睫毛不眨、垂视鼻尖前方虚空,头不歪斜而直起,需要身体一切部分都集中精力而住。其原因:身如都市、脉如道路、气如马、识如跛人之故,好好运行的话,密门被遮止故,如同人马入内而被管制不会乱走一样;又如蛇有身支,然不掐的话不显出故,做了身要及将会大驯服的方便故,诸智慧之现将会增长。诸前辈智者成就者曾说:由组织好身的缘起故,心中现起证德,有如是所为之义第四、令彼般若之自性在相续中生起第五、分二:一、后得中作业二、定中修持一、后得中作业分三:(一)增福之因——随喜(二)不失坏福之因——回向(三)辗转增上之因——胜解(一)增福之因——随喜分二:1、明菩萨随喜之胜利2、共说随喜与回向之事1、明菩萨随喜之胜利分二:(1)譬喻(2)意义世间能明含识尽所有,为照明故一切发诸光,日轮发一光明极超胜,能明群体诸光不及一。在此世间界中,有能明的光体——星辰、油灯等及萤火虫、持灯者等的含识,尽其所有,此等一切为了照明诸方的缘故,以各自的身体及物体的诸光在一处发出,而日轮发一光明极为超胜,其余所有能明群体的诸光,较彼日光的亮度及广度,不及一分。诸声闻众一切施戒修,极具福德资粮悉生起,亦较菩萨起一随喜心,诸声闻众福蕴不及一。如同上述的譬喻一样,诸声闻众尽其所有的施、戒、修三类极为具足的三福业事的资粮,悉数产生,也较菩萨产生一刹那的随喜心,以诸声闻众的福德蕴不及其一分。因为:声闻众的善根事有多么大也是所缘和行相狭小、分别之垢未净及无有善巧的回向摄持故,果之量微小故。以理证成时有两重《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声闻与大乘菩萨“修行以日劫相倍”上師講於2016.6.9上午(第二節課)2、共说随喜与回向之事过去先佛俱胝那由他,住无边际千俱胝刹土,永离忧苦世间诸怙主,为尽苦故演说诸法宝,始从初发殊胜菩提心,终至导师圣法灭尽时,期间彼等胜者福如何,具波罗蜜佛陀法如何,任何佛子及诸声闻众,学及无学善根漏无漏,菩提萨埵总摄修随喜,为群生义菩提普回向。过去时先前的诸佛俱胝那由他者,住无边千俱胝刹土者,以此为例,即过去的无量无边佛,以及永离轮回忧苦的世间诸怙主,现今住世,为灭尽苦而宣说法宝,彼等一切,从最初自相续发起殊胜菩提心开始,直至彼等导师的圣法隐没或灭尽时,于彼期间,彼等胜者意乐上发起菩提心的福德如何,加行上具足六度的情形,果位获得十力等佛陀法如何,此外,任何佛子菩萨的善根,声闻缘觉有学无学的善根,尽有漏与无漏,彼等一切由自心合集为一,彼菩萨随于彼等由衷地修欢喜,并且发起无上菩提心,即为了作成办无边众生义利之因,为了获得无上菩提之故,当合集自他一切善根为一而作回向。世俗中,以缘真实回向处的思带着希欲,如射箭般能将善根转于彼上,即是回向的体性。以上上師講於2016.6.10上午(第一節課)(二)不失坏福之因——回向分二:1、正说回向;2、如是回向之胜利。1、正说回向分二:(1)以胜义无缘的方式回向;(2)世俗中随学佛的回向。(1)以胜义无缘的方式回向分二:1)别说遮、立;2)明以彼二的摄义及比喻。初者1)别说遮、立;分二:①所遮有缘之回向;②所立无缘之回向。①所遮之回向有缘普皆回向设若起心想,起菩提想回向有情想,想故住见心者贪于三,有贪缘故不入普回向。此普皆回向也是,若于能回向之心将生起计著实有之想,于所回向处菩提也起耽著彼之想,于普皆回向之境有情也生彼想的话,被著相之想系缚之故,住在有缘的见中。而彼心者,有于回向的三轮著谛实的贪的所缘故,不入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即不入于清净回向之数。“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求菩提,终日无菩提可得”“心者无心”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②所立之回向无缘设若如是此法灭而尽,何所回向之处彼亦尽,何时无有法于法回向,如是极知乃普皆回向。如果与彼有缘回向的行相相反后,如是,所回向之善根、能回向之心即“以何者回向何者”的此法,,而由自性尽;世俗中以刹那性故灭再者,何所回向之处——菩提,彼也与前者不同时生故,尽或者无。再者,胜义中,所回向、能回向及回向之法三者,仅仅刹那和极微也无成立故,由自体无生,或者从本不曾有灭而尽,故胜义中何时无有以法回向于法,或者无有回向之事。了知此真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