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课堂教学中拓展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更多的教师致力于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架起拓展阅读这座桥梁,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阅读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阅历,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所谓拓展阅读,是以教材为本,依托文本,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搜索与主题相关的课外资料,加以整理,在课堂推荐给学生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这也与惠山区语文生本理念之一“在课堂引入大阅读”相契合。教师如何抓住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全面辐射,巧妙拓展,让课堂充满无限生机呢?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后,我积累了一些在课堂拓展阅读的经验。一、品其人,拓作者之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者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引起了重视。《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都表达了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情感的流露、精神的体现、风格的展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古今中外名家著作。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就是在和名作者进行对话。在《如梦令》中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对话,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与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对话,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与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对话,在《船长》中与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维克多?雨果对话……在学生初识名家之后,我以课堂为立足点,以教材为起始点,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一篇甚至多篇,以精读带博读,向课外拓展阅读,引领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名家风范,丰富名家形象,让名家著作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在选择作者作品时,我以与教材情感基调和作者创作思想、风格相似为主,以教材上“作家卡片”中的文章为主。如《船长》一文赞颂了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作家卡片——雨果”中介绍了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以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并没有舍近求远,而是就地取材,选择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因为这封信体现了雨果坚持正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创作思想,而这与《船长》一文赞颂美德的情感基调相一致,至此,相信学生在阅读之后,对雨果的形象更清晰了。《只拣儿童多处行》文后并没有“作家卡片”,我就选择了《寄小读者》,这和教材一样,都体现了冰心“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在拓展阅读之后,学生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更深入人心,学生和作者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也许就是殊途同归的效果吧!这也正如新课标所说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得其法,拓写作之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与教材表达方法相似的文章,在课堂推荐给学生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以樟树为线索,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作者表面是赞美樟树,实则透过文字,表达了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写法上具有“借物喻人”的特点。据此,我搜索了茅盾老先生的《白杨礼赞》在课堂进行拓展阅读,把“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加以深化、内化,为以后学生习作尝试这种表达方法作铺垫。其实,在浩瀚的语文天地中,写作的表达方式精彩纷呈!又见《黄河的主人》一文以对比和衬托的表达方法赞颂了黄河的主人——艄公的机智勇敢及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作者对艄公的正面描写只有几句,却将大量笔墨花在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自己的身上。这并不与文章的主旨相悖,无论是黄河的“波浪滔滔”、羊皮筏子的“又小又轻”、乘客的“谈笑风生”,还是作者的“提心吊胆”,都从侧面衬托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无疑,这又是一种典型的习作方法!于是,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一个片段来加深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再认识。“这天晚上的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低低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文段中,没有直接描写茶花女的容貌、服饰、装扮,更没有直接描写她如何美,而是对茶花女在剧场出现时周围人物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来衬托茶花女的惊人美貌。我想在这样鲜明的对比描写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必定会很深刻,对这种表达方法也有新的领悟!学生在课堂上将教材与课外资料相联系,找出共同之处——表达方法,继而进行讨论——妙笔之处,最后期待实践——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华罗庚先生所说的“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先将教材读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再将教材读薄,归纳、总结、取其精华,灵活运用。三、读其本,拓文本之内容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教材为出发点,所选择的内容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似的资料,也可以是与教材内容有对比性的资料,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这也印证了新课标提出的“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目标。1、面对同一描写对象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篇文质兼美,有不少主题也是历来文人墨客所钟爱的,争相挥毫吟诵的,因此,同内容的文章相对较多。在课堂选择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文章提供给学生阅读,让学生目睹各有千秋的美作,领略不同的风采。《烟台的海》一文,以一年四季为顺序,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象: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让读者感受到烟台海的绮丽壮观。课末,我出示了《我爱烟台的海》一文,与课文不同的是,此文以早中晚为顺序,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春洋溢清晨的海、激情四射中午的海、安详宁静黄昏的海。同样是写海,视觉不同,效果也不同,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更全面地领略到了烟台海的美妙。2、面对原著(1)与原著中的片段对比只给学生一个读本,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所以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原文,与教材进行比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会原著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有更大的收获。在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我推荐了《三国演义》中的原文,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领会到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学习了《燕子》这一课后,我出示了郑振铎的《海燕》中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阅读比较之下,学生发现原文少了一种节奏的美感,没有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阅读原文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进行多维甄别,能够吸取精华。(2)与原著的相关评价对比学生阅读原著,感受原著的精妙之后,适时推荐原著评价,多方位解读作品,对学生全方位认识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习了《三顾茅庐》,读完了《三国演义》中的原文,我又把易中天的《品三国》相关片段搬上了课堂。《三顾茅庐》中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品三国》中,学生认识到了不一样的刘备。易中天眼中的刘备有英雄之志,和刘表讨论天下英雄,有统一中国之愿;显英雄之气,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附英雄之魂,寄人篱下,卧薪尝胆,为的是一朝掘地起;表英雄之义,“桃园三结义”美名传,张飞、关羽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读文本,刘备有情有义,读原著形象丰满,读评价,形象清晰。至此,学生不仅仅是认识了一个刘备,由刘备而引发的读原著、读评价的课外阅读热情也得以高涨,更令人欣喜的是,长期以往,给学生辩证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伏笔!而这直指学生综合素养的终身发展!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以课堂为平台,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视野,开阔了学生思维,发展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