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中日近代关系史姓名:专业:上课时间:序号:关键词:中日关系、改革、侵略战争、非友好、分期、发展历程摘要:自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发动了大大小小不下10次的侵华战争。这70多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日本侵华史。在这接连不断的硝烟中,中日关系走向了什么样的极端?面对日本的不断侵略,中国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救国于水火之中?这段曲折历史的背后究竟又尘封着多少陈年往事?对此,探索近代中日关系,认识近代中日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正文:19世纪上半叶,西方欧美国家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欧美列强借助坚船利炮在整个亚洲敲门叩关,迫使滞缓在封建社会阶段的亚洲落后国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列强的枪击炮轰下,中国和日本共同面临着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险。在此之际,中国、日本都开始考虑现有体制的局限性,开始进行改革。众所周知,日本改革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日本走向大肆侵略中国的道路。然而同样是改革,为什么在日本就能取得成功,而在中国却未收到具体的成效?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通过网上数据库查阅了中国、日本在那个时期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文献,对两者的改革做了大致系统的分析。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明确指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从一个层次暴露出当时中国文化体系的内在缺陷和自大心理的窒息作用。数千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其保守性、顽固性扼制国家机体的蓬勃生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无知,以及视外国先进科技为“奇技淫巧”,概加排斥等等,使中国失去许多主动接受国外先进文化科技,迎头赶上世界潮流前列的机会。内受腐朽没落之封建势力牵制、阻碍,外遭列强欺压、宰割之中国,虽自救之举不断,但终没能成功地走向独立自强,反而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具有和英伦三岛十分相似的国际战略地位,扼大陆而守外洋。近代以前,“她那隐遁的文明对于人类命运的一般形成过程来说,贡献并不很大。她取之甚多,而予之甚微”①。这样一个隐遁落后、闭关自守的封建国2家,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不为列强所重。故列强对它的触犯较中国为晚,干涉亦少。但日本国内对中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冲击,倍感震惊。日本作家樱雪丸在他的书中如是写到:“1868年,部分忧国志士,顺应世界大势,率民众果敢推翻腐朽没落的封建德川幕府,实行王政复古;具有一定近代先进知识、年轻有为的爱国志士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毅然决然地推行富国强兵的维新政策,走上与列强求平等,向世界近代国家行列跨进的近代化道路。”②日本以此为起点,踏上了对外搜夺种种特权,殖民扩张,直至公然以“为天下先”的武力侵略他国的军国主义危险道路。我们可以这样说,进人近代以后,中日两国各自的内部因素和外在条件使两国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据史料记载,中日两国原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如果没有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中日关系或许尚可能停滞在朝贡颁赐、文化交流、信使往还等古代友好的氛境之中,或许就不会有近代历史上兵戎相见、炮火纷飞的岁月,也不会有令人痛心的悲惨往事……。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只是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吗?排除外界干扰,中日关系就能回到古代的友好往来?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弱变化,国际地位的升降,两国关系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日本维新以来,国力日增,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为求得与列强平等,向外宣扬天皇的威名,遂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即便是对曾经友好的邻邦中国也不惜武力相向,大肆发动侵略。而中国由于前述原因,国内顽固反动势力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阻碍、破坏一切新生事物,不惜借政变、杀头来猖狂镇压爱国运动,屠杀爱国志士,一次又一次地将发奋图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强盛的希望之火泯灭,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前进的步伐。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中国与日本相比是落后的,因此当时的中国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日本侵略的目标。纵观七十多年的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对中国从一开始就采取主动姿态。日本是积极主动的加害者、侵略者,而中国是消极被动的受害者、被侵略者。近代中日关系就是从字面上的平等开始,在不平等中向前发展,最终完全成为不平等的非友好关系。在这近70年的历史中,持续不断的战争夺人耳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接踵而至的割地赔款骇人听闻。近代中日关系虽然大部分都是不平等、非友好,但不同时期的关系还是有部3分微小的差异,分期研究更有利于理清近代中日关系。然而就近代中日关系分期问题,究竟怎样分期才更科学呢?不同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在一些近年来出版的中日关系史著作中,有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如张声振著《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1986);也有以“日本明治政府开始侵华”为开端的,例如杨孝臣主编的《中日关系史纲》(上海外语教育·1987)。历史的问题本来就存在少许争议,对于某些问题的解释只能说哪些更合理,而不能评判它的正误。就近代中日关系该如何分期的问题,在查阅了一系列期刊、论文以后,总体而言我比较赞成陈景彦刊登在《浅论近代中日关系分期关系》一文中的观点。“无论古代、近代、现代中日关系史,都是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关系的历史。这种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中日关系史的发展变化。而导致这种关系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和事件,无疑就是划分这种关系史时期的重要依据。所以,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分期,就应该以导致近代中日关系发生变化并与中日两国均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据。同时,由于近代中日关系史,基木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日本侵略中国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主要特征。所以,在分期时就必须顾及到这一点。③”本着探索的目的,在进行整理、比较、分析之后,我将近代的中日关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以便于更好地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一)1871--1894年为第一个时期。“1871年中日两国之间签订《清日修好条规》是建立起近代中日关系的标志”④。《清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不仅标志着自古代以来日本学习中国的历史已经结束,同时它也是中日两国间第一个近代性质的条约。不仅如此,从日本主动要求同中国签约的目的来看,“日本政府不仅企图获得‘皇国与支那比肩对等之格’,为征韩奠定基础,而且希冀通过‘一体均沾’获得与欧美列强对华的同等地位”⑤,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此时即已开始。并且,日本政府还欲通过签约,“‘利用所谓远交近攻之策,使清廷无法援助朝鲜’,这就是明治政府提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目的,同时也意味着大陆政策逐渐开始启动”。事实上,《清日修好条规》墨迹未干,日本便开始准备侵略台湾了。1874年日本在侵台后第一次向清政府勒索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日本已步西方列强后尘打开了它向中国勒索赔款的先河。日本向中国勒索赔款影响极大,等于中国“向4全世界登出广告,说这里有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裕帝国”。接着1875年日本又制造了江华岛事件,这可以看作是挑衅性地试探中国对一朝鲜及日本的态度的尝试。1882年趁朝鲜“壬午兵变”之机,日本强迫朝鲜与之签订《济物浦条约》,取得在朝鲜驻兵的权利。这不仅是扩大对朝鲜侵略,也是以朝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为推进大陆政策迈出的一步。1884年在朝鲜发生的“甲申政变”中,日本军队与清军发生冲突,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同清朝同等的出兵权,此后直到甲午战争前,日本便在各方面积极准备对中国的战争。(二)1895-1914年为第二个时期。日本爬上东亚强国地位,成为东方宪兵、侵华先锋,进而对华输出资本,急剧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日本通过甲午之战,确立了在东方的强国地位,进人列强行列。由过去追随英法,勒索金银赔款,进行原始资本积累,转变成东方宪兵,帝国主义侵华先锋,并向对外输出资本、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迅猛发展。中国甲午战败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出现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意识觉醒,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中国从此出现力图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自主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获得从东南方向侵略中国的基地,成为亚洲唯一强国。中日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日本时常公然以武力侵华的恶劣局面。这期间,中国发生的戊戌变法主要学习日本,变法提出“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的口号,并归结明治维新为改革要点:“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摧草茅以备顾问;尊纤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朝易服以易人心数者”⑥,认为“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视明治维新为最佳之楷模。(三)1915—1945为第三个时期。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日本企图独吞中国及其失败和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争取胜利的时期。若把这30年划分段落,可分为:1915年至1928年,是日本企图通过签约全面吞并中国及武力蚕食山东半岛的时期;1928年至1937年,是日本进一步准备全面侵华的时期;1937年至1945年,是日本全面侵华及其最终失败的时期。欧洲一战的爆发,日本统治者认为是天佑良机。1914年的最后数天里,日5本公使带“二十一条”来华交涉。“二十一条”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队、等全面控制的条款。“二十一条”一出笼就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李大钊抨击它为“完全出于强盗乘火打劫之行径”,孙中山也认为“二十一条决定差不多把中国之主权完全交给日本,中国完全成为日本的陪臣国,恰和从前日本军阀在高丽的方法一样。”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欲变中国为其“陪臣国”的目的终未能得逞。在此期间,中国各地爆发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倡办救国储蓄,劝用国货等种种形式的救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对华采取积极态度,加快落实大陆政策。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占领济南、青岛,吓阻北伐军北上。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长达八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其间中国人民掀起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广泛开展抗日的人民战争,终于在1945年8月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降服了这头军国主义恶兽,使日本历届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推行的大陆侵略政策遭到了可耻的彻底失败。回观两千多年中日交往的历史,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但到了近代,日本通过维新走上资本主义直到帝国主义的道路,侵略取代了友好,战争打破了“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友好和平的静谧之境,非友好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古代那种以朝贡形式维系的经济交流为赤裸裸的敲诈勒索所取代,文化艺术的往来,变成穷凶极恶的抢掠……,两国关系成为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深为崇尚友好,致力于两国和平的古人所料未及。既然同样是以侵略中国为主,近代中日关系与其他列强对华关系相比又存在什么不同?(1)同为侵略,其他列强“外交为主,武力为辅”,主要是以武力讹诈方式达到目的;日本则是“武力为主,外交辅之”,以赤裸裸的武力侵人,极端残暴的杀掠来达到目的。经济上敲诈不厌其多,掠杀更为凶残,欲变整个中国为其殖民地,排斥列强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2)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中日民间人士的往来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盛也非其他列强可比。(3)两国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大大超过欧美诸国。(4)“同文同种”是近代中日关系远远区别于其6他各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两国纠缠难分,相亲又相恨的共同思想基础。与此同时,在翻阅一些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近代中日关系以战争为主,但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友好往来却仍然继续保持和发展着。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支持。日本人民热情帮助中国革命,东派四岛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地。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中日友好的重要性,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非常不满,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支持和同情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他们发表文章,开展舆论宣传,认为日本占领青岛“是害上加害,险上加险,须断然加以反对”,认为“二十一条”不仅有损中国利益,长远看对日本也很不利,明确指出“如果认识到侵略中国是失策,终究必须建立亲善关系的话,那就应当明确地抛弃帝国主义。”由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