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山镇关于省级文化特色建设示范镇的申报材料接山镇共有52个行政村,6.5万人,12.8万亩耕地,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2014年度财政收入4246万元。接山镇位于东平县东部,与肥城接壤,距泰安市60公里,331省道从境内穿过,境内有丁接路、鄣王路、龙蔴路、接黄路、象山路、滨河大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接山镇是山、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物质丰富。接山镇南临大汶河,汇河从境内穿过,水利资源丰富,接山镇区域内文化资源雄厚,有鄣国、古遂国遗址,传统村落呈星状分布与境内,古民居保存良好,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旧址和香山战斗遗址分别位于境内常庄村、徐坦村,接山镇文物古迹众多。一、接山镇扎实有效的开展乡村文明行动。1、以泰东路形象提升工程为重点,强化交通沿线环境整治。投资300多万元,对泰东路沿线进行整体形象提升,主要是镇驻地、鄣城村两侧实施绿化带、人行道改造,安装路灯,镇驻地、鄣城、席桥、接山等村文化广场建设,镇政府开放式办公场所改造,镇驻地排水沟改造,沿线村内沿路街道硬化、绿化、排水沟建设等工作,有力的提升了沿线整体形象。2、以清理农村“四堆”为工作重点,强化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以实施“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为抓手,借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各村以清理“四堆”为重点,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员行动的氛围。以沿泰东路、鄣王路、丁接路、龙麻路、接黄路沿线村庄为主线,把大街小巷内的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建筑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尤其对进村主要道路、环村路、硬化了的道路为清理重点。3、以推广“边角经济”为重点,强化村庄绿化力度。围绕村集体增收和群众增收,借助“边角经济”的经验,各村抓住春季绿化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方式,选择适宜苗株,广泛进行植树进行绿化。4、加快文体小广场建设速度,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目前,接山镇52个行政建起57处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的村有40个村45处,有12个村已建好小广场。同时,各村培养一名文化带头人,以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体小广场等设施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目前,接山镇有庄户剧团3个,广场舞队伍24支,实现了文化共享。5、以文明一条街创建为基础,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接山镇各村选一条村内主要街道作为文明一条街建设,制作了以村规民约、十大不文明行为、我的中国梦、新二十四孝图、文明宣传栏、科普宣传栏、志愿者服务、村务财务公开栏为主的宣传版面。各村建起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通过“美在接山感动齐鲁”活动的开展,选树一批各类典型,各村都评选出了“四德”人物,制作了版面在村内显著位置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好婆媳、好妯娌”、“五好家庭”、“文明诚信户”评选等群众性文明风尚创建活动,营造了“人人遵守公约规范,处处树立文明新风”的浓厚氛围。6、以建立保洁长效机制,强力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建设。接山镇环卫一体化工作以健全各村保洁机制、成立保洁队伍、垃圾池建设、建立垃圾处理中转站为工作重点。接山镇共有保洁队伍53支,保洁人员195人。各村在主要街道集中、定点建设了垃圾池,安放了垃圾桶,全镇共建垃圾池156个,安放垃圾桶151个。镇成立了6人的保洁队伍,购买了垃圾清运车,总投资70多万元建设了垃圾处理中转站。2014年接山镇被命名为泰安市“乡村文明行动”建设先进单位;市“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生态建设先进单位。二、接山镇传统文化别具特色,底蕴丰厚。接山镇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特色,文化遗迹、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众多,呈星状分布于境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接山镇物质文化在鲁西一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影响较大,不但是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史尤其是民居研究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1、古国遗址。接山镇境内有两大古国遗址,分别是位于鄣城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鄣国遗址和位于上遂城村的距今有三千年历史的古遂国遗址,在当地至今流传着古鄣国和古遂国的民间传说。这处古国遗址对考究东平具历史和科学价值,给接山镇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厚的一笔,显示出接山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戴村坝。在接山境内,大汶河与大清河交界处矗立着有素有江北都江郾之称的戴村坝,戴村坝建于明朝初期,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戴村坝其水利设施功能造福汶水两岸人民,也给其带来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为东平十大旅游景点。戴村坝于2014年成功申请世界自然物质文化遗产。3、接驾坊,位于接山镇滨河大道与泰东路口处,是接山镇标志性文化建筑,给接山文化旅游带来亮丽的一道风景。据《东平州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途径东平,地方官员在此接驾,此后当地政府在此建起此接驾坊,接驾坊于2010年进行重建。接驾坊也是泰安方向游客来东平旅游“双线串珠”的起始点。4、接山镇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接山镇境内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众多,从大汶河北岸向北依次分布着前口头、鄣城、苍邱、常庄、尹山庄、山神庙、蔴子峪、尹山庄、上遂城、朝阳庄、中套等十余处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2014年接山镇结合“乡村记忆”工程,申报了镇和村8处传统文化古村落。其中常庄、中套被命名为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在大众日报、泰安日报、泰山晚报、今日东平、东平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几处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前口头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它位于大汶河北岸,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自然风貌,形成于元明时期,村内至今分布着栗氏大院、解元府、戴家楼、栗氏两兄弟院、栗氏劣绅院、栗家家庙和一些清、民国、文革时期的古民居、民房。其中,戴家楼,现保存两层,据村中老人讲,戴姓在老村中心建起七层高的楼,当地谚语:“先有戴家楼,后有扁担沟”,意思是当时站在戴家楼上看大汶河,只有一扁担宽,说明村的历史悠久。解元府,是该村清解元栗文英的府邸,光绪年间考中解元,当职于济南常山府,现保存良好,其孙居住。苍邱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据说东汉时的东平王刘苍驾崩后,安葬于此,故以“苍邱”命名,沿用至今。以“樊家大院”、“李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居,其中清代樊家大院原为三进院落,现存前堂和后楼等建筑5栋,总面积290平方米。李家大院有300多年历史,现存东西厢房、大门及门等,其建筑结构多以青石为地基,墙体外包青砖内加土坯,顶是木与瓦结构,地基多高50至1米多,主房多高出配房,村居多是四合院结构。常庄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分布着常庄寨、颜氏大街南院和北院老宅、大圈门、窟窿门、保险楼、复圣庙、72胡同等明、清、民国、文革时期的具有鲁西建筑风格的古民居,以及庄北颜家林、庄南赵家林等现今仍保持着原有风貌。其建筑材料取自当地的青石,配以青砖、木,结构浑然一体,独具匠心。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颜家家庙,即复圣庙,建于明朝早期,现存三间正殿,因“复圣庙”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着钦差拜庙的故事,明朝后期,东平有一知府,听说常庄南门为八字门,即认为有反意,命人勘实上书皇上,皇上即命饮差巡查结案,这一日行至蓆桥村,探听常庄之事,有一老者向饮差说道:“常庄虽修八字门,原有圣人庄中存。”饮差忙问缘由,方知常庄有“复圣庙”(颜回庙)。即步行至常庄,三拜九叩至庙赡仰。知原是州官枉奏,回京复命,并弹劾其;常庄村内还有一处抗战时期历史文化遗址,即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遗址,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陆房战役后,东进支队指挥司令部设在该村颜景润家,故称“窟窿门”,一一五师在此总结陆房战役的经验和教训,对干部进行整顿,并在此休养和扩充队伍。因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以及抗战历史事件给常庄村带来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气息,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尹山庄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多集中在龙蔴路以北,北至庄的边缘,沿龙蔴路分布着“中间瓦大门(积善门、助举门)”、“西瓦大门(西官大门)”、“东瓦大门(武举门、练武堂)”三个古民居建筑群,以及民国、文革时期民房,其建筑多具山西风格。中间瓦大门在3个瓦大门中最为雄伟壮观,也叫“积善门”或“助举门”,大门七层通石大台阶,东西两侧有两块大门枕石,高0.6米,宽0.6米,长1.2米;两扇黑油漆大门,红漆镶边,门上栏蓝漆漆底,龙凤戏珠,金色画面;两壁下部,用青石砌垒,白灰抹缝;房檐上青砖刻有花鸟虫草,房顶双斜,方砖铺罩,青瓦盖顶,屋脊下垂,木雕精细,吉星高照,雕梁画栋,十分庄严;西瓦大门亦称“西官大门”,是官家府邸。该大门是南昌巡抚尹国昌的府院,建于清朝壬午年,其大门高4.9米,长4米,宽3.9米,5级台阶,系条石木结构,门前两侧有石狮子一对,形似蜷毛兽,蹲式翘尾,警觉欲搏,雄壮威严,房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正脊两端,按有龙形正吻,垂脊按有狮子、麒麟、天马、海马、螭吻、凌云,檐角飞翅,脊兽欲驰;东瓦大门亦叫“练武门”、“习武堂”、“武举门”,建筑年代晚于中西瓦大门上,是由即补守备尹式瑞重建,有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雨漏顶斜,墙残壁断,特别是那些古建筑,因维修费用高,严重破损,目不忍睹;尹家大厅:为尹家大院现存会客厅,三间,立山灰瓦顶,两架上有彩绘图案,厦壁上有砖雕纹饰,保存较为完好。尹山庄村古民居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套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以“崔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居多,传统文化村落占整个村庄的80%以上。村域内曾被一位水利专家称之为“东平小盆地”、“天然地下湖”当地有“七十二皇泉”的传说。5、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众多。接山镇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众多。前面介绍的位于村内的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遗址外,还有位于徐坦村西有香山战斗遗址,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东平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瓦解日本侵略者围缫的一次重要战斗,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接山镇政府于2013年建设了香山战斗纪念馆。位于接山镇山神庙村、牛山庄村、麻子峪村、李山头村等村的八路军后方医院遗址。位于牛山庄村东山上掩护八路军的山洞等。6、其他文物古迹,如:接山上庙,于2010年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接山村主席台;歪老婆山灵泉寺摩刻(接山村);双象山石刻(前寨子村);山神庙村的碑刻、摩刻;中套村的七十二黄泉遗址;分布在东杨村、上东村、上西村、林马村的古墓群等。2013年蓆桥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7、接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接山镇山青水秀,气候适宜,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给接山镇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肥沃的土壤。近几年接山镇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保护,接山镇有民间故事20项,有石腚锤子、石奶坡、金马山、乾隆帝修庙、扁担钩子、佛峪传奇、“九顶山”、“两狼山”、遂国覆灭记等民间故事;喜庆礼盒、吃喝碗等民俗30项;民间传统工艺10项,像柳编,编蓆、编筛子、编筐、束条帚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于2012年、2014年接山镇申报了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分别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接山吃喝碗、鄣城熟肴、鄣城豆腐丝、鄣城香油。民间故事中最典型的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接山镇蓆桥村,此故事在接山仍至肥城、宁阳、汶上、平阴及山东省,以及整个东北三省至今流传着。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东封泰山。途经汇河西岸,时逢河水暴涨,桥被洪水吞没,又无船只渡河,真宗皇帝面对大水叹息不止。李黑龙变化龙身伏在汇河之上,用苇蓆遮身,形成一座桥,让真宗车辇从其身上碾过。真宗过河后见河水染成红色,过桥时,由于车辇过重,车轮将龙的脊背碾破、龙尾被碾断,河水被黑龙的鲜血染红。真宗感其恩,遂将其桥命为蓆桥,将其村名汇泉村改为蓆桥村,用以纪念李黑龙。该民间故事在此流传一千多年,李黑龙扶弱救贫,除恶扬善的精神鼓励着一代代接山人民,拼搏、奋发向上、干事创业,谋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2011年接山镇退休老干部齐作功编纂出版了《秃尾巴老李传奇》一书。民俗中接山吃喝碗最出名,是接山镇及方圆几十上个乡镇喜事招待贵客的一种饮食工艺,“吃喝碗”又称“大碗席”、“大件席”,又因上菜数量不同,亦称“两大碗”、“四大碗”、“六大碗”。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