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以青少年的社会化为视角郭朝阳(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新开设的专业课程,是现实社会的产物。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教育专业人士关注的主要课题,多有著述,不胜枚举。但综观所论,多集中于学校学科课程的改革及传统校园活动之上,很少与青少年社会化需要相联系。所以,本文尝试以青少年的社会化为视角,从社会需要、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加以思考论述,提出了情商教育的主张。以此与各位同行商榷,共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Abstract:UndergraduateofPrimaryEducationisthenewprofessionalcoursesopenedinsome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endofthetwentiethcentury.Anditwastheaproductofthesocial.Undergraduateprofessionaltrainingmodelofprimaryeducationhasbecomethekeyissuesmostlybeendiscussedbysomeeducators.Butthebroadviewofthetheoryhaveusuallyfocusedonthereformofthecurriculuminschoolsandthetraditionalactivitiesoncampus,rarelysocializedwiththeneedsofyoungpeoplelinkedto.Therefore,thispaperreflectsonthreeaspects,fromthecommunityofyoungpeopleintoperspective,collegeundergraduatecurriculumofprimaryeducationofprofessionalstatus,aswellascopingstrategies,andputforwardtheideaofemotionalintelligenceeducation.Discussionwithcolleaguesinordertojoint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a'seducationalundertakingsandthedevelopmentoftheharmonioussociety.关键词:小教本科社会化培养模式应对策略Keywords:UndergraduatePrimaryEducation,Socialization,trainingmodel,copingstrategies随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自二十世纪末以来,本科层次的教育人才有向下延伸的趋势。全国不少本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下称:小教本科),并逐渐被莘莘学子所认可。这不仅能极大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其功利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小教本科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亟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明理知责——社会化的内涵及其对师范教育的要求“社会化指个人根据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发展要求,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所属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与行为模式,并将其部分内化为自身个性特征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并不断地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得以延伸和发展。”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是否实现了它所要求的社会化,关系着这个社会或群体的稳定与巩固,甚至关系着它的存在。社会化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价值道德观、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儿童社会化”尤其重要,它是指通过教育训练,使儿童能动地接受、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形成社会适应性,从而取得社会资格并发展个性的过程[1]。个体社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1.个体必须学习扮演其社会角色,如男女、学生、儿女以及团体成员等角色。同时必须学习其角色的职责;2.个体必须逐步发展自我概念,能发挥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使自己的行为不但受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而且受自我的引导和调控,即儿童能够“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3.个体必须发展其社会态度,使其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是否实现了它所要求的社会化,关系着这个社会或群体的稳定与巩固,甚至关系着它的存在。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E·齐格勒、心理学系主任I·基尔德和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学教授M·拉姆在其合编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书中指出,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是多向的。家庭、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和教师等都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由于学校教育处于个体“社会化”的早期阶段,对于个体的影响更加突出。师范院校的职责有别于其他院校。它不仅承担着社会化学生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社会化他人能力的重担。按照教师的职业活动结构理论,师范专业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其一就是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强,就能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从而也能得到单位的赏识,由此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两层。(即:生理、安全的需要)其二是科研能力。“既搞教育教学,又搞科学研究,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三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教师的职业活动之一。教师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往,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还有生活中普通的交往等。后两种能力能够满足需要层次的后三层。(即:情感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现状如是,那么,开设本科小教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或计划是否有利于个体社会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呢?直面现实——合理继承与局限性共存1.综观世界主要国家以及我国开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较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其课程结构基本上由三大类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三大类课程为:“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或“教养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一般由若干个统整性的“学习领域”或“学科领域”构成(如开设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有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学科专业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执教科目的课程,即解决未来小学教师“教什么”的课程,可按不同课程模式予以设置,其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当前世界各国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趋势。“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小学教师专门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与研究的课程,该类课程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即解决未来小学教师“怎么教”的课程。“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实践环节是未来教师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也称“临床实习”课,有的院校是单独设置,有的作为“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虽有“综合培养、有所侧重”与“分科培养”两大培养模式,但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内容结构基本类似。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既有合理的继承,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1.首先,就学科内容而言,目前的本科小教专业课程设置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所开设课程都富含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前人教育研究的成果。作为一种介质,它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这些课程不可或缺。其次,从课程设置来说,它继承了中师培养合格小学师资的“浅泛型综合式”课程方案,又沿用了高师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方案以及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以文、理“分科教学”为主的课程方案。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对于学生自身的社会化来说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合时宜性。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多分为文科、理科、外语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实践证明在新形势和新课标下,如此课程设置则显得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合时宜。新的课程标准趋于学科之间的融合,正朝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发展。如今的小学教师已不再是某一单科知识的传授者,而必须是社会化他人的多面手。实践中也是这样,小学教师往往是包班教学,文、理、音乐、美术等学科以及班队活动设计等等样样竭通。内容主要领域主要线索巧手节劳动技术教育学校传统节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基地实践:军训、农耕、饲养、陶艺、野炊等劳动技术教育传统春游、秋游活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环保:植树、家庭节能、废电池回收、社区宣传、环保考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各种环境日活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研究系列:三国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人与社会传统节日文化:春节、端午、中秋、重阳成长足迹:元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人与自我2.此表为某地区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活动,比如少先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除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中国教育报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由此看来,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了学生生活的诸多领域,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相比,我们的教学技能培养明显不足。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多为传统学科课程的延伸,对于培养研究性人才来说十分必要,但就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小教本科专业来说则显得脱离生活实际。虽然实践课有实习过程,但明显不足,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活动性、综合性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缺乏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方法的指导。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就是情绪智慧,指人的乐观与悲哀、急噪与冷静、大胆与恐惧、沉思与直觉等情绪反应的程度,也指一种理解、调控和运用情绪的能力,使自己能有合乎智慧的行为表现。美国一位学者曾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情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著名的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和《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对情商“六一、”“告别母校”践、学校传统活动做了充分的描述:“情商是什么?情商是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高情商的人对自己富有自觉心:即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样的人,不妄自尊大,也不轻易妄自菲薄,对自己在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情商的人对别人富有同理心:也就是能将心比心,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同时,能正确地对待别人,不盲目攀比,不会因为嫉妒和不服气迷失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能保持平常心,并客观地评价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