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装·····························订····························线······················课程代号:0104009潍坊学院2013-2014学年第2学期《机械创新设计》试卷(论文类)考生姓名学号年级所在院系专业班级考生成绩阅卷人关于反求设计与技术引进的应用摘要:反求设计是从已知事物的有关信息(包括硬件、软件、照片、广告、情报等)去寻求这些信息的科学性、技术性,先进性、经济性、合理性、国产化的可能性等等,要回溯这些信息的科学依据,即充分消化和吸收,而更重要本质是在此基础上要改进、挖潜进行再创造。反求的目标如仅限于仿制,是最原始、低级的模仿,其质量和生命周期不会有竞争力,更严重的是侵权行为,要受产权保护制裁。技术引进是促进民族经济高速增长的战略措施。要取得最佳技术和经济效益,必须对引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消化理解和创新,开发出先进产品,形成自已的技术体系。关键词:反求设计;技术引进反求设计反求设计包含对产品的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过程,管理和市场组成的完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原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掌握原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分析了解整个产品设计的前提。如微型汽车的消费群体是普通百姓,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所以结构上通常是较简化的。探索原产品原理方案的设计各种产品都是按定的使用要求设计的,而满足同样要求的产品,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所以产品的功能目标是产品设计的核心问题。产品的功能概括而论是能量,物料(命题要求,内容要求,格式要求,其它要求,等等)1、试卷完成时间:不得迟于2014年6月30号。2、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采用提交设计/论文的方式,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3、开卷考试要求:(1)试卷采用B4纸质横向排版,论文或设计、字数不少于3000。(2)设计/论文必须横排。(3)必须独立完成,若有雷同,均按零分处理。4、论文或设计内容要求(1)运用创造原理进行机构或结构创新设计(2)关于创新设计或创新研究的论文(3)关于反求设计与技术引进的应用第2页共3页···················装······························订····························线······················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信号的转换。例如,一般动力机构的功能通常是能量转换,工作机通常是物料转换,仪器仪表通常是信号转换。不同的功能目标,可引出不同的原理方案。设计一个夹紧装臵时,把功能目标定在机械手段上,则可能设计出斜楔夹紧,螺旋夹紧,偏心夹紧,定心夹紧,联动夹紧等原理方案;如把功能目标确定扩大,则可设计出液动,气动,电磁夹紧等原理方案。探索原产品原理方案的设计,可以了解功能目标的确定原则,这对产品的改进设计有极大帮助。研究产品的结构设计产品中零部件的具体结构是实现产品功能目标是保证,对产品的性能,工作能力,经济性,寿命和可靠性有着密切关系。确定产品的零部件形体尺寸分解产品实物,由外至内,由部件至零件,通过测绘与计算确定零部件形体尺寸,并用图样及技术文件方式表达出来。它是反求设计中工作量很大的一部分工作。为更好地进行形体尺寸的分析与测绘,应总结箱体类,轴类,盘套类,齿轮,弹簧,曲线曲面及其它特殊形体的测量方法,并合理标注尺寸。确定产品中零件的精度确定零件的精度(即公差设计),是反求设计中的难点之一。通过测量,只能得到零件的加工尺寸,而不能获得几何精度的分配。精度是衡量反求对象性能的重要指标,是评价反求设计产品质量的主要技术参数之一。科学合理地进行精度分配,对提高产品的装配精度和力学性能至关重要。确定产品中零件的材料通过零件的外观比较,重量测量,力学性能测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金相分析等试验方法,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热处理等情况进行全面鉴定,在此基础上,遵循立足国内的方针,考虑资源及成本,选择合用的国产材料,或参照同类产品的材料牌号,选择满足力学性能及化学性能的国有材料代用。确定产品的工作性能针对产品的工作特点机器主要性能进行试验测定,反计算和深入地分析,了解产品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并提出改进措施确定产品的造型对产品的外形构型,色彩设计等进行分析,从美学原则,顾客需求心里,商品价值等角度进行构型设计和色彩设计。确定产品的维护与管理分析产品的维护和管理方式,了解重要零部件及易损零部件,有助于维修及设计的改进和创新。在进行反求设计分析过程中,除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基础理论(如数学、力学等)和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掌握系统工程、价值工程、优化设计、工业造型、相似理论、人机工程学等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求能及时跟踪国际上相关产品的技术发展动向,准确地把握该类产品在设计和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以期对研究对象始终能给予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技术引进我国的工业发展史,在某些程度上是一部国外技术引第3页共3页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装·····························订····························线··························进史。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动力不足等重大困境,都是缘自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处于技术的“瓶颈”制约阶段。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技术是人类在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操作方法、技能、工具和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有物质技术,还有非物质生产技术。技术引进是指通过贸易途径,以各种合作方式,从国外获得发展本国国民经济和提高本国科学水平所需要的技术和技术装备。技术引进内容包括:购买专利使用权、购买专有技术、进口技术装备、聘请技术专家、搜集技术资料、派人出国考察学习等。技术引进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外引进工艺、制造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材料配方、制造图纸、工艺检测方法和维修保养等技术知识和资料,以及聘请专家指导、委托培训人员等技术服务;2)引进技术的同时,进口必要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检测手段等;3)通过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所引进技术的作用,做到引进技术知识和引进经营管理知识并举;4)通过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技术展览等,引进国外的新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知识;5)引进人才。技术引进的远期目标是根本上消除本国、本单位与国外、其他企业在技术方面差距,提高本国、本单位的技术水平;近期的目标则是从生产需要出发,填补技术空白。我国技术引进模式分为硬件引进模式、软件引进模式、以直接投资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模式、引进人才模式。硬件引进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增强工业实力和生产能力,直接提高生产工具的水平,而且对引进国的技术能力要求低;缺点是成本高、对外部依赖强距离拉大、不易与国内环境配套等。软件引进模式的优点是能节约资金,关联效应强,引进未工业化技术;但是引进软件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要企业自主引进,企业还要有工业生产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把科研、生产和贸易紧密结合,还需要有技术输出国的政策支持。以直接投资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模式能够同时解决设备、资金的问题,引进的技术先进、适用且易消化,更有利于投资环境的优化;但直接投资技术作价高,难以提高直接投资企业的声望,还会伴随着其他购买,也会受技术生命周期的影响。然而,引进人才模式是最综合最有效的引进战略,这个就要求双方国家有类似的文化和较为开放的人员政策,还要求输入国民族歧视意识弱,输入国环境好。第4页共3页···················装······························订····························线······················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我国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条件,引进的技术超过了企业可接受的水平,被迫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了设备的效能;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中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造成引进的不是关键的技术设备,被迫不断地引进后续相关设备,从而受制于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进的技术总体而言比较落后,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较少,有的专利已过期,有的技术已淘汰,有的产品环保部分严重不合格,白白地搭上大量外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引进技术中,由于重“引进”而轻“消化”,不能有效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由于重“硬件”而轻“软件”,引进大批设备并未构成我国创新活动的源泉,未能引发出技术水平的自我提高,仅仅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常常是时间过不了多久,引进的新技术很快就会变成旧技术,引进的新设备又变为旧设备,继而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所淘汰,于是不得不再次引进,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最后导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在80年代,伴随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所发生的重复引进现象更是十分突出。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化肥、汽车等行业的引进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引进,如彩电生产线引进了100多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竞争是说到底是企业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企业竞争能力最根本的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和载体,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参考文献1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孙靖民、梁迎春.机械优化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金涛.逆向工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第3页共3页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装·····························订····························线··························第6页共3页···················装······························订····························线······················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