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的有效性一、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在区域活动中,为使观察记录科学有效,进而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服务,我们用“定人、定点、幼儿自我记录”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一)定人观察班上两位教师每次各可选取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教师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了解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每一个月教师能对全班每个幼儿都观察一次。观察中,教师同每个幼儿实际互动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也有积极的效果。之后两位教师再在一起相互对照观察记录内容,从而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做出较一致的分析判断,正确把握幼儿的个性发展状态,为选择适宜的指导方法提供依据。(二)定点观察班上两位教师分工负责,各参与到某个区域中,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如:在对表演区进行观察时,发现幼儿在表演“老鼠嫁女”故事前都先选择各自的头饰,但明显可见所提供的部分头饰幼儿不感兴趣,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这启示我们要提供多变的材料,让孩子们自主加工所需的饰物。(三)幼儿自我记录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师指导不过来的情况而设置,目的是方便教师在入区时一目了然地了解幼儿在各区完成活动的情况。其方法是:各区域张贴一张幼儿活动记录表,用来记录幼儿在该区完成活动的情况,教师通过表格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幼儿在这里做了什么,是分几次完成的。如:在美工区,幼儿在制作故事书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在当天的区域活动中完成,幼儿在记录表的红旗处就不能打五角星,可在下次完成时再记上时间与次数,这就让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活动进展情况,并能给予适当的指导。二、多种记录形式结合。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观察以后不能忽视进行记录,如果只是单纯的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的教育契机会因为过了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把观察的情况详细的记录下来,在记录时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1)文字的形式。用文字地形式详细地记录幼儿活动情况,一些特殊的表现行为,幼儿的情绪态度等。如:什么时候XXX小朋友在做什么,她和同伴是怎么交流的,和对教师的引导是怎么反应的的等。(2)表格形式。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谁哪个区域不经常去的等等。(3)照片或DV的形式。这种形式更加具体形象的记录了幼儿在活动中地一些情况,这样的方式是幼儿活动情况地再现,采用这种形式在对幼儿活动后的评价能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对指定区域观察时,把幼儿在该区时对某个材料的使用情况详细地记录,然后在最后评价中再现给全班幼儿看,可以把别人的经验进行分享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三、观察记录需要强化的内容教师观察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解和研究幼儿,并为接下来的活动指导提供依据。为此,观察记录中需要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观察记录中的“分析”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记录纸、计划本、语言等)都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教师要及时地收集并分析。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意义的语言表述要当场记录下来。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操作过程记录纸要当天收集整理。4、幼儿的进区记录本应当周浏览一次,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同时,还要及时吸收来自幼儿方面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以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思路,明确幼儿探索的方向。(二)观察记录中的“询问”当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发现幼儿有问题或障碍时,不要急于进行指导,而要采取多形式的“问”与幼儿互动,如:“为什么?”“真的吗?”“你认为呢?”“你看呢?”“这样做可以吗?”“不那样做会怎样?”等等,以此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倾向。(三)观察记录中的“反思”为分析投放材料与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做出调整,观察记录时必须进行反思。如:在结构区幼儿合作建构城堡,要求幼儿分工要细,并记录在计划纸上。XX负责围合城墙,在建构过程中他说:“这好像谜宫。”于是他转向建构谜宫,结果围墙无人搭,这与预成的计划产生冲突。在建构谜宫时,他能边搭边设置障碍物,投入更多的热情。在观察记录中,教师根据幼儿建构的情况加以反思,觉得幼儿兴趣发生转移时,还是要顺应幼儿的兴趣,但为了不让个人影响到集体计划,可另外开辟一个场地,让幼儿充分自主地玩。这种反思便有利于接下来区域活动指导的完善。四、材料的观察1.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实效性。区域游戏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如数学区中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儿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去操作。在区域游戏时,我们老师就要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求。2.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在区域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因为一些操作性不强的材料往往就是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放大镜。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挺新鲜的,可没过两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接下来这边转转那边转转,还要搞点小破坏。这样一来使原本有序的活动也无序了。观察后教师在下次科学区就要进行调整,要投放操作性强一点的材料。3.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否具有积极性。有的区域幼儿玩过了还想玩,有的区域幼儿玩得兴致很少。这时教师就要不断观察,分析原因。经过观察后我们了解到:活动材料老是这么几样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进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不能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也不能一直放着这么几样不换。因为这样导致幼儿的参与意识不高,满足不了他们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及时更新。在区域的创设时我们也不能着重布置哪一个区而忽略了哪个区;在对新材料的投放时教师不能悄悄地放进区域中,应该告诉幼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你们可以去尝试玩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尝试玩老师提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东西,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二、采用有效指导策略,有效推动活动开展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区域游戏开展前指导,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区域游戏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收集与准备、区域游戏规则的制定、老师的导入语言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后,能有效的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1.区域游戏中教师的参与身份在区域游戏开展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区域游戏活动。要支持幼儿的大胆设想,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合作和帮助,引导幼儿探知事物的奥秘、培养幼儿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思维。如:在科学探索区中,当幼儿忽略某些现象时,教师以参与合作的身份暗示、引导幼儿关注被忽略的现象,深入探究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别的办法吗?能做得同别的小朋友和老师都不一样吗?利用这种不断激疑的方法,引导幼儿的创造欲望和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支持幼儿自主学习。2.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用语在区域游戏活动指导时,老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操作情况,对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引导他们对其做出总结和升华。如:在语言区的排序讲述中,孩子没有按照常规的摆法进行。那老师就不应该指责批评他,你不可以这样排。老师可以说:“你是这样排,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说不定孩子就编出一个不同情节的故事;建构区中,幼儿可能摆出创造性的“怪异”物品,教师及时引导他“说说这是什么?它有什么先进的功能?还可以怎么变?”在保护幼儿创造愿望的同时,能有效激励他们自主学习。3.区域游戏中教师的适时介入对于区域游戏开展中出现的幼儿游戏问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时。要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1)学会等待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2)适时促进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