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高二年级政治期中试题一、选择题(以下选项只有一个符号题意,每题3分,共75分)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2.“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影响。这表明文化()A.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B.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C.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D.决定人们的世界观4.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于动物,因此分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因为牛吃草,所以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这说明()A.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这说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C.任何性质的文化都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6.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④文化传播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有人说,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尝试一下咖啡的味道,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C.相互尊重、推陈出新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8.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A.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C.推动社会实践发展D.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9.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论语》,使传统文化回归大众,满足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迅速“红”遍全国,形成了文化上的“于丹现象”。“于丹现象”启示我们()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②弘扬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③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的需求④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是写女子像男儿一样,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凸显“忠、孝、勇”以及男女平等、国家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而美国版的《花木兰》故事则突出爱情,强调个人的成就2与自我实现。这种差异表明()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B.文化差异是由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的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11.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受到人们的欢迎,前来参观的观众逾十万,其中八千多人当场注册了实名志愿者。这表明()A.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B.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C.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D.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12.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C.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文化素养决定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15.物理学名词“正能量”,现在常用来比喻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个体情感或社会行为。充满“正能量”的文化()①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②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③能够发挥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当前,一些国家在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另一些国家则充当无条件地接受强势文化产品的倾销地,并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这启示我们()①注意文化安全,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②顺应世界潮流,全面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③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④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A.继承传统B.社会实践C.借鉴他人D.灵感和直觉18.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使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作为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它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这表明,在我国()A.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B.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强3C.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D.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20.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21.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22.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23.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这些文化遗产()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文化生活》中所讲“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文化就是艺术、戏剧、文学作品④文化只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5.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答题卡(只交答题卡)姓名:班级: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完成26~27题(25分)26.194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次由英文翻译成中文,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这部小说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10分)27.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4分)(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9分)(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