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政治经济学(资)》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一.作业要求1.字迹清楚,条理清晰。2.每条题目均需要展开论述。二.作业内容1.说明资本循环运动的三个阶段哪一个阶段更为关键,并分析其原因。2.详细说明商业资本家是怎样得到商业利润的。3.说明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本积累量?4.论述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1.说明资本循环运动的三个阶段哪一个阶段更为关键,并分析其原因答:1、资本循环运动分为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即销售阶段更为关键。2、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三阶段中的销售阶段之所以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关键阶段,因为,前两个阶段都是消耗阶段,而销售阶段才可以把消耗的钱挣回来。如何实现这个步骤?资本家把工人生产出来、并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卖掉,完成由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如果用W′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用G′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货币,则出卖阶段可用公式表示为:W′-G′。从商品转化为货币,本来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它之所以成为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因为它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紧密相连,W′在进入流通过程之前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销售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飞跃,此阶段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到生产再生产。如果这个飞跃不能成功,即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掉,商品资本就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循环就会中断或受到阻碍,再生产过程就会遭到破坏。在这一阶段,商品的出售速度和数量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出售的速度不同,同一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缩小。在这里,出售商品的数量,成为决定性的事情。这是因为,商品资本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承担者,从数量上讲必须全部完成形态变化,才能全部实现剩余价值。为了使商品尽快地全部卖掉,资本家必须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符合社会需要,这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是难以全部实现的。循环的这个阶段结束后,资本价值又回到原来的货币形态上,不过终点的货币G′大于预付的货币G。资本循环返回到货币形态后,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2.详细说明商业资本家是怎样得到商业利润的。答: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销售时,首先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产业资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这就是货币和商品在商业资本家手里运动的过程。商业资本家的利润来源,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3.说明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本积累量?答: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资本家除了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来提高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外,还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来达到这一目的,这实际上是把工人的一部分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这便会从以下几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首先,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使劳动力这一商品的价值也降低,这就可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扩大积累规模。其次,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资本便可以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于是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也就增加了资本积累的数量。再次,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下降,同量剩余价值便表现为更多的商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他的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最后,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当更新原有的生产资料时,可由效率更高和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从而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就是指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投入生产中的劳动资料,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像厂房、机器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全部都被使用着,但只是逐渐地被消耗掉,因而它们的价值也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样,在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数量。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剥削程度一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决定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则随着预付资本数量的增大,资本所雇佣、剥削的工人人数随之增加,资本家能够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数量也会增加,从而资本积累的数量也会增加。4.论述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答:价值通过市场价值这一中间转化形式而最终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的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如果条件展开得不充分,利润率的差异会或多或少存在的。这显然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平均化显然是结果,而不可能是起点。”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利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等等。承认并允许平均利润的存在,也就是允许竞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作用。其表现为:第一允许部门之间竞争,投资自由转移,可以培养各部门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各部门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例如铁路与公路运输,陆路、水路及空运之间、煤炭部门与石油部门之间的竟争,均可以提高各部门生产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部门之间的竞争,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如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引导部门竞争,再加上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的买卖,使资本朝着效率高、需求大的部门转移,从而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使部门之间能够按比例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企业转产,增强活力,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过去许多军工部门,现在纷纷向民用产品部门转移,许多垄断部门逐渐向竞争部门转化,诸如邮电、银行部门,不光是由国家开办,也可以由集体或个人集资开办,从而提高邮电的服务质量,活跃金融市场,开拓融资渠道,扩大服务范围。部门之间的竞争,可以消除政府部门的腐败现象。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管理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使两者的优势都能充分的发挥,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和优化。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坚持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生产价格”理论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包含着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内容。这一理论在促使资源配置优化上所显示的作用,实际上是平均利润率规律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经营者所要进行的经营活动,都要权衡预期效益的高低、利润的大小。只有坚持“生产价格”的理论,才能保证社会所需要的各部门和行业的经营者都能取得大致相等的平均利润率,从物质利益的角度调动经营者投资于社会的不同行业的积极性,保持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实现。市场价格的涨落,首先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正确反映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经营者都能取得平均利润率,合理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其次,市场价格的升降也必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状况。某种商品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意味着供不应求;相反,则表示供过于求,以此价格波动引导经营者投资于那些社会需要的行业和部门,使社会有限的人、财、物实现最佳配置,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