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众所周知,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作用、不断协调的过程中发展的。19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急速推进,人类开始骄傲地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但在此后的20世纪,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谋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在产生诸多有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危机”的同时,人类也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膨胀,无节制地砍伐和战争破坏,大量地消耗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给21世纪留下的最大课题是:人类需要寻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为了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经过4年的努力,于1987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和理论家纷纷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等从各自的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与应用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不同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意见颇不一致。本文对当前理论界所形成的几种不同的代表性观点作以下简要介绍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观点一: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如EdwardB.Barbier(1985)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DavidPearce也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本不变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ResourcesInstitute,1992-1993)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刘培哲,1994;陈述彭,1995)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观点二:回归自然观。主要理由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提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因此,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也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否定,人类只能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观点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即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发展观(刘长兴1999)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不否定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相反是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的一种肯定。人类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是保护自然的能力。改造自然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样,保护自然也是人主体性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在于自然环境的呵护,而它最终所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不过它不仅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而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原则的否定,而且恰恰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更自觉的意义上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体。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观点四:社会发展观。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如莱斯特.R.布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TakashiOnish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著名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1991)中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特别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刘培哲,1994,1996;赵士洞,王礼茂,1996)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观点五:生态发展观。生态学家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在1991年11月共同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陈述彭,1995;赵士洞,王礼茂,1996)。观点六:协调发展观。不少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战略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生态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保障,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积极发展人工林、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实现木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战略布局新世纪林业发展要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框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即以全国城镇绿化区、森林公园和周边自然保护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大江大河、主要山脉、海岸线、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及中原平原地区,南方集体林地区,东南沿海热带林地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等八大区为“面”。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目标: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31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4%;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战略途径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之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跨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由目前的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转向生态稳定、良性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的粗放、低效、高耗转向集约、高效、低耗,林业科学技术由落后技术转向高新、实用技术,最终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十大战略性问题(一)天然林资源保育战略问题。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二)退耕还林战略问题。应以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与生态移民、能源建设、结构调整、乡村发展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完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机制,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三)荒漠化防治战略问题。荒漠化防治要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遵循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按照风沙化土地、水土流失、退化草原及其它退化土地治理区的布局,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四)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战略问题。保护、恢复和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现濒危重要种质资源的充分保存与典型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维护和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通过建设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退田退牧还湖、还泽、还滩、还草,建立天然湿地改变用途许可制度和湿地生态监测、评估、变动报告制度,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五)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把林业新科技革命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建设高效、集约、持续的现代林业。(六)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林业发展战略问题。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使林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七)城市林业发展战略问题。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步伐,建设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八)植被建设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战略问题。充分发挥森林植被在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改善水质中的作用,保证生态用水,建设为生态服务的水利配套设施。(九)森林灾害防治战略问题。森林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林灾害防治方针,加强国家和地方森林灾害防治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危机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减少和控制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危害及损失,确保森林健康与安全。(十)林业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森林产品及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十大对策与建议(一)生态建设指标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森林生态产品及服务是重要的公共产品。要积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及成本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林业投入机制。根据林业的公益性特征,国家应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林业投入体系。(三)对林业实行轻税赋政策。对林业实行税收鼓励政策,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赋和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原则,确立合理的林业税目、税基和税率。(四)改革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历史性机遇,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公益林建设也可以实行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培育和规范活立木市场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主要成果(六)大力推进林业新科技革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林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七)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因植被破坏,使当地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生态极度脆弱区,政府应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八)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进程。新世纪的林业发展,必须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九)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在新时期我国生态建设进程中,应把增强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列入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十)建立与林业建设任务和管理职能相适应的体制。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已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也随之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为执法监管、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