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程》SDJ3-79的通知(79)水电规字第7号《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76于一九七六年颁发试行后,对架空送电线路的设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提高作用。现根据近年来的建设经验和各单位的意见,对本规程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颁发执行。在执行中如遇到问题,请告我部规划设计管理局。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基本符号内外力及材料指标σmax--导线或避雷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使用应力;σp--导线或避雷线的抗拉强度;T--瓷横担的受弯破坏荷载或悬式绝缘子1小时机电试验的试验荷载;Tmax--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Wx--垂直线路方向导线或避雷线的风荷载;WS--杆(塔)身的风荷载;N--上拔力;G--基础自重;GT--基础底板上的土重。几何特征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S--导线与避雷线在档距中央的最小距离;d--导线或避雷线直径;F--杆(塔)身侧面的构件投影面积;Fk--桁架的轮廓面积;b--桁架前后面的距离;h--桁架迎风面的宽度;L--档距;Lp--水平档距;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f--导线最大弧垂。计算系数C--风载体型系数;K--强度安全系数;K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α--风速不均匀系数;η--空间桁架背风面的风载降低系数。其他n--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的绝缘子数量;nh--高海拔地区的绝缘子数量;H--海拔高度;V--设计风速;U--线路电压。第一章总则第1条在设计送电线路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运行和施工经验,积极、慎重地采用先进技术,使设计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全适用的原则。第2条本规程适用于新建35~330千伏架空送电线路(以下简称送电线路)的设计。临时送电线路可参照本规程设计,但标准可适当降低。原有送电线路的升压和改建,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参照本规程进行设计。第3条送电线路的路径和导线截面的选择、对弱电线路的危害影响和城市规划区的预备走廊等,一般根据5~10年电力系统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第4条新建送电线路,应积极推广预应力混凝土杆,逐步代替普通钢筋混凝土杆。第5条送电线路的导线布置和杆塔结构等,应考虑便于带电作业。第二章路径第6条选择送电线路的路径,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少占家田,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与有关单位协商,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进行方案比较,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第7条选择路径应尽量避开重冰区、不良地质地带、原始森林区以及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并应考虑对邻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的相互影响。第8条发电厂或变电所的进出线走廊,应根据厂、所总体布置统一规划。进出线宜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杆塔。第9条耐张段的长度,一般采用3~5公里,如运行、施工条件许可,可适当延长;在高差或档距相差非常悬殊的山区和重冰区,应适当缩小。大跨越应自成一个耐张段。送电线路转角的位置应根据运行、施工条件并结合耐张段长度确定。第10条有大跨越的送电线路,其路径方案应结合大跨越的情况,通过结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大跨越杆塔,一般设置在5年一遇洪水淹没区以外,并考虑30~50年河岸冲刷变迁的影响。第三章气象条件第11条送电线路的计算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采用15年一遇的数值)和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如沿线的气象与附当一典型气象区接近,一般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第12条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离地面15米高处15年一遇10分钟平均最大值。平原地区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料,不应低于25米/秒。山区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应采用附近平地风速的1.1倍,且不应低于25米/秒。如附近平地也无可靠资料,则采用的风速不应低于30米/秒。第13条大跨越的计算气象条件,应采用30年一遇的数值。如当地无可靠资料,一般以附近平地线路的计算气象条件为基数,最大设计风速增加10%,设计冰厚增加5毫米。跨越处的水面风速还应增加10%。大跨越还应按稀有气象条件验算。第14条重冰区的线路,可根据需要,按较少出现的覆冰厚度进行验算。第15条送电线路通过城市或森林等地区,如两侧屏蔽物的平均高度大于杆塔高度的2/3,其最大设计风速宜较一般地区减小20%。第16条送电线路设计采用的年平均计算气温,应按下述方法确定:一、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之间,年平均计算气温应采用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二、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或大于17℃,应将年平均气温减少3~5℃后,采用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第四章导线、避雷线和金具第17条送电线路所采用的导线和避雷线,应条例国家电线产品技术标准。供计算用的导线和避雷线的机械物理特性,一般采用附录二所列数值。第18条钢芯铝线及其他复合导线应按综合拉断力进行计算。第19条送电线路的导线截面,一般根据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大跨越的导线截面一般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20条验算导线载流量时,钢芯铝线的允许温度一般采用+70℃(大跨越可采用+90℃);钢绞线的允许温度一般采用+125℃。环境气温应采用最高气温月的最高平均气温;风速应采用0.5米/秒;太阳辐射功率密度应采用0.1瓦/平方厘米。第21条海拔不超过1000米的地区,如导线直径不小于表1所列数值,一般不必验算电晕。表1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直径(海拔不超过1000米)第22条导线和避雷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避雷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导线和避雷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使用应力,应按下式计算:式中σmax--导线或避雷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使用应力(公斤/平方毫米);σp--导线或避雷线的抗拉强度(公斤/平方毫米);K--导线或避雷线的安全系数。在大跨越的稀有气象条件下和重冰区的较少出现的覆冰情况下,导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应力,均应按不超过抗拉强度的60%验算。如悬挂点高差过大,应验算悬挂点应力。悬挂点应力可较弧垂最低点应力高10%。架设在滑轮上的导线或避雷线,应计算悬挂点局部弯曲引起的附加应力。第23条避雷线与导线的配合,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避雷线与导线配合表第24条导线和避雷线的平均运行应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3的要求。如根据多年运行经验证明当地导线和避雷线的振动危险很小,可不受表3限制。表3导线和避雷线的平均运行应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第25条导线和避雷线的架线后塑性伸长应通过试验确定;如无资料,一般采用下列数值:钢芯铝线………………………3×10-4~4×10-4轻型钢芯铝线…………………4×10-4~5×10-4加强型钢芯铝线……………………………3×10-4钢绞线………………………………………1×10-4导线和避雷线的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一般用降温法补偿,如采用上列塑性伸长值,降低的温度可采用下列数值:钢芯铝线………………………15~25℃轻型钢芯铝线…………………20~25℃加强型钢芯铝线………………15℃钢绞线…………………………10℃第26条金具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运行情况……………………………………2.5断线情况……………………………………1.5金具应热镀锌。第五章绝缘、防雷和接地第27条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4所列数值。表4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式中T--瓷横担的受弯破坏荷载或悬式绝缘子1小时机电试验的试验荷载(公斤);Tmax--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公斤)。第28条直线杆塔上悬垂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应采用表5所列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应比悬垂绝缘子串的同型绝缘子多一个。表5直线杆塔上悬垂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全高超过40米有避雷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米应增加一个绝缘子;全高超过100米的杆塔,绝缘子数量可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第29条在海拔为1000~3500米的地区,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一般按下式确定:式中nh--高海拔地区的绝缘子数量(个);n--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的绝缘子数量(个);H--海拔高度(千米)。第30条一般地区,设计绝缘子串或瓷横担采用的单位泄漏距离,不应小于1.6厘米/千伏(额定线电压)。空气污秽地区,应根据运行经验和可能脏污的程度增加绝缘子串或瓷横担的泄漏距离,或采取其他防污措施。如无运行经验,可参照附录三设计。第31条空气污秽地区宜采用防尘绝缘子。如按第30条的要求,采用绝缘子的数量已超过表5的规定,则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可不再增加。第32条154千伏及以下线路的绝缘子串,不应装保护金具。220千伏线路除特殊情况外,不宜装保护金具。330千伏线路宜装设保护金具。第33条在海拔不超过1000米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间隙,不应小于表6所列数值。表6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米)注:①按外过电压和内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的相应气象条件,见附录一。②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采用最大风速及其相应气温。③110千伏小接地电流电力网,内过电压的间隙不应小于0.8米,运行电压的间隙不应小于0.4米。第34条在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区,海拔每增高100米,内过电压和运行电压的间隙,应较表6所列数值增大1%。如因高海拔或高杆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则表6所列的外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第35条带电作业的杆塔,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间隙不应小于表7所列数值。表7带电作业杆塔上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间隙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30~50厘米。检验带电作业情况的间隙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15℃,风速10米/秒。第36条送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的电压、负荷的性制裁和系统运行方式,并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莆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各级电压的送电线路,一般采用下列防雷方式:一、35千伏送电线路不宜沿全线架设避雷线。二、60千伏送电线路,在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30的地区,如负荷重要,宜沿全线架设避雷线。三、110千伏送电线路宜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在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15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架设避雷线。四、220千伏送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山区宜采用双避雷线(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15的地区除外)。五、330千伏送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避雷线。无避雷线的送电线路,一般在变电所或发电厂的进线段,架设1~2公里避雷线。第37条杆塔上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一般采用20~30度。330千伏线路及双避雷线的220千伏线路,一般采用20度左右。山区单避雷线线路,一般采用25度左右。杆塔上两根避雷线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避雷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在档距中央,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应按下式校验(计算气象条件为:气温+15℃,无风):式中S--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米);L--档距(米)。大跨越的防雷设计,尚应符合《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第38条有避雷线的杆塔应接地。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表8所列数值。表8杆塔的接地电阻注:如土壤电阻率较高,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欧时,可采用6~8根总长不超过500米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限制。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区,如杆塔的自然接地电阻不大于表8所列数值,一般不再装人工接地体。小接地电流系统在居民区的无避雷线的钢筋混凝土杆和铁塔,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欧。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以上的地区,小接地电流系统的无避雷线杆塔,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欧。第39条钢筋混凝土杆的导线和避雷线的铁横担(或瓷横担的固定部分)与接地引下线宜有可靠的电气连接。非预应力钢筋可以兼作接地引下线。在小接地电流系统中,如无可靠措施,预应力钢筋不宜兼作接地引下线。利用钢筋兼作接地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杆,其钢筋与接地螺母、铁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