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十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开放经济的宏观分析框架1国际收支理论2第11章: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学习目标●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均衡分析的重要工具:IS-LM-BP模型;●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经济原因;●熟悉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等主要国际收支理论。11.1开放经济的宏观分析框架11.1.1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于宏观经济均衡理解的最好反映。尽管各国的表述不同,而且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但是目前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概括都围绕“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展开。开放条件下政策当局所追求的宏观经济均衡,涉及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根据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思想不难推论出,为了达成内外均衡的目标,必须要求经济中的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于是,在我们的讨论从封闭经济过渡到开放经济的同时,用于宏观分析的一般均衡模型也自然地从IS-LM模型扩展为IS-LM-BP模型。411.1开放经济的宏观分析框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经济增长(2)价格稳定(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适应宏观经济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11.1.1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11.1.2IS-LM-BP模型IS-LM-BP模型是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分析的常用工具。该模型的成功在于,既可以给出我们关于内外均衡的直观解释,也在宏观经济政策运用方面有很高的价值。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供求均衡。容易得知,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均衡的条件是:1.IS曲线C+I+G+X=C+S+T+M等号左边代表各部门的预期支出总额,形成了市场上的需求;等号右边代表本国实际总收入,构成市场上的供给。所谓均衡,就是本国家庭、企业、政府及国外部门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预期总支出等于本国的实际总收入。6ISiYS+T+MI+G+XI+G+X=S+T+MS(Y)+T(Y)+M(Y)I(i)+G+XO45°)()()()(YMYTYSXGiI1、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2.LM曲线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货币供给Ms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Md则是Y和i的函数:容易知道,货币需求与收入Y正相关,与利率i负相关。假定国内外相对物价和汇率固定不变,这意味着即使在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本国居民也没有动机以外币替代手中持有的本币。于是,要实现货币市场均衡,就要求外生决定的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换言之,LM曲线由一系列可以实现货币市场均衡的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的组合点确定。同样运用四象限图解法画出LM曲线(见图11—2)。82、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YLiK45ºKLPMK(Y)L(i)LMO)()(YKiLPMs3.IS-LM的均衡点这一点上的实际收入—名义利率组合可以保证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iYE4.BP曲线•BP曲线代表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大部分对外经济联系最终总要反映为外汇市场的交易行为,因此可认为,BP曲线代表了外汇市场供求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可以理解为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之和为零。见下表差额贷方(+)借方(—)一、经常账户(经常账户收入)(经常账户支出)1.商品(FOB计价)2.服务3.收益4.经常转移二、资本和金融账户贷方(资本流入)借方(资本流出)1.资本账户2.金融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简表零为简化起见,令经常账户差额T等于以本币表示的进出口差额:当假定国内外相对物价和汇率不变时,X可视为外生变量,从而得到:资本净流出额F与名义利率负相关,可以写成F=F(i)。根据国际收支差额B=T-F,可知当国际收支平衡时,必然满足:(11.3)13YiX-M=FFF(i)pX-ep*M(Y)X-M45°BPO)()(iFYMeppXIS、LM、BP三条曲线交于一点,从而确立了可以实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均衡的实际收入—名义利率。在E点,整个开放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见图11—4)。5.IS-LM-BP均衡点固定汇率制下:逆差本币贬值买入本币、卖出外币通货紧缩;顺差本币升值买入外汇、卖出本币通货膨胀浮动汇率制下:逆差本币贬值出口增加、短期资本外流国民收入增加;顺差本币升值进口增加、短期资本流入国民收入减少11.1.3内外均衡的关系1.外部不均衡会影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11.1.3内外均衡的关系任何追求内部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可能破坏现有的外部均衡条件,从而造成国际收顺差或者逆差。2.内部不均衡也会影响到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11.2国际收支理论11.2.1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的一般分析1.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2.经济结构的制约3.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4.货币币值波动的影响如:经济周期----需求----进口-----国际收支如:国民收入----进口,转移支付-----国际收支进口商品结构----国内市场需求----外汇支出出口商品结构----国际市场需求---外汇收入如:价格---货币购买力----出口竞争力----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间序列数据(单位:亿美元)-5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讨论: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是什么?1.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导致经常项目连年顺差2.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导致资本项目多年顺差3.内部经济失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5.西方国家对中国进口部分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输出设置贸易壁垒6.人民币的升值吸引国际游资•1752年,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正式提出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即弹性分析理论。•1952年,亚历山大(S.S.Alexander)率先提出国际收支总量吸收模型即吸收分析理论。•20世纪70年代,随着哈里·约翰逊(HerryJohnson)和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Frenkel)将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及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收支研究,便形成了有着鲜明学派特征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11.2.2主要考虑贸易收支的国际收支理论1.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于1752年提出的,认为贸易盈余通过黄金的流入会导致本国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使贸易盈余自动消失。逆差→黄金输出→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出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出,货币达到新的均衡。顺差→黄金输入→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入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入,货币达到新的均衡。例:假设英国的货币一夜之间消失了4/5,那么一切商品和劳动的价格会有相应比例的下降。在这样低的价格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竞争。于是,不久以后,英国就会弥补它所损失的货币量,并赶上邻国的水平。而此时,英国就会立刻丧失其商品和劳动的价格优势,外国货币也就不再流入英国。相反,如果英国货币在一夜之间增加了4倍,那么各种商品和劳动的价格也将相应提高,这时还有哪个国家能买得起英国的货物呢?英国将无法阻止相对便宜的外国商品的进口,既无法限制本国货币外流,直到英国的货币量降低到与邻国相等为止。2.弹性分析理论弹性分析理论是根据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来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程度。马歇尔是最早提出弹性理论的经济学家,后来,他又把弹性分析推广到了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勒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进出口需求的弹性之和小于1,则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对马歇尔和勒纳的观点作了系统的归纳、补充和完善,加入了进出口供给弹性,在1937年正式提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并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察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2)国内外商品都具有无限供给弹性;(3)以国际收支均衡为初始状态。ML条件的假设前提:•在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设前提下,只要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大,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本币贬值来改善贸易收支。•即货币当局以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前提条件是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用公式表示为:│dx│+│dm│1ML条件的含义:对ML条件的解释:假设初始贸易收支差额为0,本币贬值幅度为10%,出口价格以本币计,进口价格以外币计。情况一:如果│dx│=0.6,│dm│=0.4,│dx│+│dm│=1相对价格数量变动差额变动进口+10%-4%支出6%出口06%收入6%合计0情况二:如果│dx│=0.6,│dm│=0.5,│dx│+│dm│1相对价格数量变动差额变动进口+10%-5%支出5%出口06%收入6%合计1%情况三:如果│dx│=0.6,│dm│=0.3,│dx│+│dm│1相对价格数量变动差额变动进口+10%-3%支出7%出口06%收入6%合计-1%J曲线效应: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后,国际收支情况在初期将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贸易收入才会增加,使国际收支情况得到改善。贸易差额时间信息时滞决策时滞生产时滞取代时滞弹性分析理论的验证选取1986年第1季度至1995年第4季度的进出口额、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韩国的出口需求弹性:dx=0.3916,进口需求弹性:dm=0.9539,满足勒纳条件。-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实际汇率(韩元/美元)净出口(亿美元)3.吸收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先后实行本币贬值政策,但贸易收支并未得到显著改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进出口弹性不足造成的。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弹性论的视角过于微观,仅强调相对价格变动的效果而忽视了国民收入等宏观变量变动的效果。吸收论应运而生。1952年,由亚历山大(S.S.Alexander)率先提出。吸收论利用凯恩斯学派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定义“吸收”概念,从国民收入和吸收的角度考察贸易收支差额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节贸易收支的政策主张。3.吸收分析理论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有Y=C+I+G+X-M,经整理后得到:X-M=Y-(C+I+G)(11.5)如果规定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B=X-M,并以A=C+I+G代表对国内资源的吸收,即国内总支出,那么公式(11.5)则改写为:B=Y-A(11.6)这就是吸收论的表达式。3.吸收分析理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总收入与总吸收的总量失衡。一定时期的总收入大于总吸收(YA),该国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即B为正);总收入小于总吸收(YA),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即B为负)。总收入等于总吸收(Y=A),该国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即B为零)。这就是吸收论的基本思想。3.吸收分析理论3.吸收分析理论根据吸收论,改善贸易收支的政策无非是两个方面:增加产出(Y),或是减少吸收(A)。任何贸易收支的政策必然会通过影响产出或吸收而发挥作用,判断一项政策对贸易收支产生的效果,关键要看它对产出和吸收造成的影响。这就是吸收论的政策主张。1.增加收入以解决国际收支逆差为例:2.减少吸收支出减少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入管制政策支出转移政策一般性政策(汇率政策)选择性政策(贸易管制政策)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滞胀”的局面,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日益增加。正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对此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货币学派因而迅速崛起。20世纪70年代,随着哈里·约翰逊(HarryJohnson)和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Frenkel)将货币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国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