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常怀“敬畏之心”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人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的,做人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没有了敬畏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的出来,多么无羞耻的人都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未来的走向,人人都须“敬重”;之所以还要“害怕”,是因为教育又是一件很难办好的事业,非倾尽全力不能奏效,稍不留意,就会出错!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现今社会,对教育心存敬畏的教师越来越少。客观上,是因为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主观上,教师的压力很大,不少教师没有职业规划,没有远景展望,缺乏被尊重感,鲜有职业成就感,职业倦怠感明显。“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敬畏,也是刻他墓碑上的名言。所以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学校管理者的‘婆婆嘴'要不厌其烦,‘小木鱼'要经常敲。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教书育人时也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在教育教学、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教师要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敬畏课堂:上课前认真备课,精心预设,做到知识准确熟练,语言表达精确,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敬畏学生:善待学生的生命,热情关爱学生,以极大的耐心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敬畏教师这个光辉的群体称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