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教师的成长及培养(一)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1.个人因素:指教师自身的职业与能力等方面特征,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似的状况、人际关系、认知能力、职业发展和动机水平等,其中认知能力是关键因素。2.情境因素:指教师学习或工作的环境,分为五个层面:社会与社区、学校体质、学校分为、教学小组或部门、课堂。3.系统过程:即有目的地影响教师成长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具体有教研活动、反思训练等。(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刻意的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刻意训练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型教学(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钟)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课后再进行分析。3.教学决策训练:如判断自己的教学行为引起的学生反映是否符合期望等。4.反思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5.行动研究3.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1)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为直观教学,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运用感知规律,灵活用用各种直观形式,有效促进直观教学。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充分运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将其具体化;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2)运用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进行适当的超额复习: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25.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1、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敏锐速度。2、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5、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评判的深度。总之,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教材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6.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7.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1)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2)给予信号,适时提醒。(3)提出问题,强制注意。(4)提出批评,给予警示。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8.教师的感染力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9.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1.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嘉庆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3)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4)引导学生从日常小时做起,加强自我锻炼(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10.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家庭教养模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3(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直接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三)同辈群体同辈群体能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同时能为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背景,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四)社会风气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11.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一)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等;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比如程序教学,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去学习。12.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熟知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以下几点: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掌握学生性格和气质特点,发挥教育机制1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这一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观点可细化为:1、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2、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3、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4、重视学习过程5、提倡发现学习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4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近年来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即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已经形成了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的知识经验。(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15.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一)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二)强调社会协调和相互作用(三)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1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1.教学设计: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强加的;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学习的评估应更少标准参照。2.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3.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17、简述人本主义的主张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心理,如动机、感情、价值等。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本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18.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一)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二)构架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519.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一)智慧技能的层次加涅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详见第四章第一节)。加涅提出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中任何后一种技能的获得要以前一种技能的习得为先决条件。(二)辨别技能的形成辨别是指对刺激的不同物理特征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获得辨别技能,教师首先要提供类似的刺激;其次要对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反馈;第三,重复以上两个过程。此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灵活应用扩大关键特征、对比、强化与反馈,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协同作用等技术促进知觉辨别学习。(三)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指能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种。具体概念指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获得。定义性概念指通过下定义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具体概念学习需教师多呈现正例、反例和变式,同时进行必要的强化和练习。而定义概念学习要求学生以掌握定义的组成部分为基础,同时,也需要给学生各种例子。(四)规则学习规则是一种智慧技能,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的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应用规则。规则学习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属于奥苏伯尔同化论中上位学习的形式,即发现学习的方式。二是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即下位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接受学习。20.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一)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背景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二)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2.变式与练习3.有一套外线的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习者的认知行为21.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指个人由于先前的经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影响到对外界当前信息的接受与理解。3.到的认知。4.受教育程度。22.促使态度改变和巩固的方法(一)条件反应法条件反应法就是对经典条件反应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在操作条件反应原理的应用方面,教师可适当地操纵学生行为之后的强化,如使学生有学习成功感,避免失败感。(二)提供榜样法1.这些榜样的行为达到了要求并得到了奖励,而其他人也常会效法他们的行为。2.这些榜样有权力、有能力奖励学习者,尤其是已经奖励或鼓励过学习者的榜样,如家长、教师、同伴。3.这些榜样与学习者有相同之处(如性别、年龄等),即这些榜样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和志向。(三)说服法6在运用说服时,一要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二要晓以利害。三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四要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四)巩固态度的方法巩固态度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1.内部条件①不断加强个体对于新获得的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使个体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或人的观念。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2.外部条件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23.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对儿童早期价值观的萌芽和雏型具有决定作用。(2)学校环境(3)社会环境(4)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作用。2.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条件(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24.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价值观的形成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1)不自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