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流动制的现状和问题12公管李嘉欣09【摘要】教师流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健康的教师流动能够促进社会教师供给关系的的调节。在满足每一所学校的基础上,保证每一位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然而当今的教师流动,却违反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大力推行的教师流动制度试图依靠政策的推行,强行补齐,忽视城乡发展的差距,使教师流动存在很大的问题。【关键词】教师流动现状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流动的现状1、教师流动失衡单向性,这就随了那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的教师流动趋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南部,由薄弱学校流向师资力量强大、基础设施完备的学校。教师的单向流动。一方面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多数学校有与骨干教师大量单向流失,教师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在教师使用上更是捉襟见肘。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时导致不得不向下一级学校提高调用教师,即当一些地区高中教师甚至初中教师数量不足时,往往会从下一级学校拔高调用教师,使一部分优秀的初中和小学教师得以流向高中或初中任教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势。[1]另一方面,单向的教师流动造成大量的优秀教师在少数学校积聚,虽然在有限的局部提高了教育质量,但这种提高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比如说在日本,日本教师的流向是多项轮换流动,中国教师的流动多是人往高处走的单项上位流动。2、教师流动无序性由于我国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健全,所以关于人才流动在全国还没形成一定的法律。所以说人才流动的市场并不规范,呈现出教师流动的无序性,教师流动的无序性主要表现在,许多教师的流动具明显的个人随意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时间不确定性,几乎就是想走就走,说走就走不管与学校所签合同规定的服务期限是否到期,学校管理表现出来前所未有的无奈和尴尬。[2]由于这种教师流动的随意性导致学校里面的课程难以实施。比如说,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高三,由于教师的流动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目前教师交流工作中,教学业务管理部门介入并不多,加之片面理解教师交流15%的硬性指标,简单产生被交流对象,导致交流后的一些学校学科教师缺乏而另一些学校有富裕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学科教师交流,依然局限在一些主打学科上,而在农村学校实践技能课程恰恰是最需要强化的。同时这种教师流动的无序性也导致教师考核难以跟进,由于被交流的教师人员编制、工资关系仍在原校。流入学校缺少具体的考核抓手,流出学校对流动教师工作状态的过程缺乏考察,目前交流教师的考核管理工作还没能及时跟进,现有的考核只是流于形式。3、教师流动中的人才“逆淘汰”现象[3]由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流动管理还缺乏科学性,还没有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流动机制。虽说学校有一定的作用人自主权。一般来说学校对于急需的人才有引进的权力,但是对学校并不需要而由上级行政机关压下来的人才却一般没有拒收的权利。尤其是对不合适教师工作的在职人员的辞退更是难之又难。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留着有特长的优秀教师,淘汰不合适教学和能力明显低下的教师。尽管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实施了教师聘任制,但是学校领导从为了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轻易不会辞退不合格的教师,从而使教师聘任制流于形式。而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却使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的流出。这种优秀教师不断流出,低素质教师却无法淘汰的现象就叫做,教师流动中的“逆淘汰”现象。二、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违法人的天性这是由于教师流动的失衡和流动的无序性,使得教师的流动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流动是师资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他是整个师资队伍充满活力的保证。在有利于教师流动的外部环境没有确立的情况下,随意的将教师流动这么一种普遍存在于教育领域的“自然现象”强制话是违反人的天性的。教师的单向流动主要表现在,教师想去条件好的学校而不愿意去偏僻的穷学校,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从人性的本身来看,优秀的教师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从非重点的学校都像重点学校,由农村流向城镇,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等等,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教师流动现象对于教师个人来讲却是正常的。所以说,现阶段要切实解决城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正确的方法是使农村教师成为社会上最诱人的行业,到农村任教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培养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真正属于农村人自己的教师。比如说,可以通过发放随工龄逐年增加的教师专项津补贴,给新到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厚的待遇,激励他们长期在农村从教六式政策,鼓励非师范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等措施和方法,是真心实意的“留人”,而不是虚情假意的“流人”。[4]2、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强制教师流动会降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会权衡各种职业之间的利益得失。教师的工资的,待遇差压力大负担重,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一旦稳定性这一仅存的优势被剥夺的话更多的人将会重新考虑,其职业的选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教师职业将醒不了工作的人才这也意味着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所以说,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教师的权益使他们愿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职。其实教师的流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职位的流动,它还包括教师的生活方式的流动。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流动。面临着众多的人际压力、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风格的改变等等。比如说拿人际关系来讲,其中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里,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之间不断地进行互动和互惠,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互动及互惠程度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同事及领导之间形成形成了不同强度的,感情纽带和亲密程度,。一旦教师与周围的人与组织形成较强的关系就会对教师的流动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因为流动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教师又得重新和周边的人和组织建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伴随着感情甚至是物质的付出,所以许多教师,不会轻易选择流动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5]3、缺乏体制的保障,强制教师流动破坏教育生态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生态的法则也是教育生态必须遵守的原则,付出与回报应该成正比,好的教师应就应该有好的待遇,才可能让更多的好教师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其间付出了大量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说积极进取只会带来,发配边疆的结果,优秀教师的头衔换来的只能是流离转徙的下场和任人摆布的命运那么教师为什么不选择自甘堕落呢,尤其是教师轮岗可能会让优秀教师多年的拼搏付诸东流前途无望。到底有么有人曾经想过好的学校好的教师,抛弃好的环境好的待遇,好的名气儿,而“被强迫”流动到环境差、待遇差、名气差的差学校去,作为优秀教师个人会怎么想呢?他们经过多年的默默无闻苦苦打拼终于有了现在的成绩,现如今却落魄到这般境遇,抛开收入待遇差更严重的打击是教师的个人生活,这些教师已经在原来的学校周围也安了家。却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上班居无定所,还说不定几年后又要被流动到哪去,而如果是差学校的差老师,流动到好学校去那真的是求之不得,平时混混日子现在不用努力就能实现到好学校的梦想。试问,这种现象对优秀教师公平吗?然则如果让中规中矩的普通教师流动,这种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就连日本教育界本身也公开承认,教师流动制客观上容易抑制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尤其是近年来在教师流动之中存在的诸多如长官意志、程序繁琐以及逐渐增加的人事行政行政诉讼等问题愈已凸显,已经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力图通过引入“择校”等市场机制来克服或缓解教师流动制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所以说日本的流动治病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完美。在日本教师流动制本身命运未卜的情况下,在没有进行任何专门研究和实验的情况下,盲目引进他国经验确实很危险。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扯东墙,补西墙”的流动,而在于如何把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农村师资的自身造血功能、大面积培养真正属于农村自己的优秀教师。4、缺乏制度规范,容易滋生教育腐败在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的推行教师流动制度非但不能阻止家长的择校风气,还可能会助长教师择校的势头。将滋生更多形式的教育腐败现象。众所周知,好的地方好的学校都是有限的,谁都想流向好的地方好的学校去,谁想流动到差的地方和差的学校去呢?而且教师流动本身,与教师自身的利益最相关,也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之下,一些教师为了避免流动到一些差的学校去,从而想尽一切的办法去讨好校长,比如说走后门送小礼等等,由此而产生诸多的教育腐败现象。于是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用于教学上,而整天用在找关系上,校长呢,也不能全心全意的去管理学校,而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把差的教师流动出去。就校长来说,一些好的学校为了保住十几年的成绩,避免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会想办法留住一些好的教师,让那些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流动出去。试想这样的流动对农村的教育有什么益处呢?并且在农村较好的教师流动到城市的学校同时,城市学校用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换来了农村学校仅存的好教师。这样不仅使农村的教育质量下滑,也会使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从而增添新的不公平,引起农村师生的强烈不满。参考文献[1]汪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的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2]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3]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4]卢俊勇、陶青.对教师流动制的原理与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4期.[5]朱智刚.非正式制度制约下的教师流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