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一品德的心理结构★★1.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1)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识。(预测新考点)(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①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②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③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预测新考点)(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15年上)(4)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14年上)模块二品德的形成★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预测新考点)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预测新考点)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预测新考点)模块三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2与周围环境区别。(预测新考点)(2)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预测新考点)(3)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7、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预测新考点)(4)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开始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14年下)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他们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准则概念。(15年下)第二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预测新考点)(2)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15年上)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13年下)(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社会法制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16年上)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也称“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维持社会秩序可能的弊端,因而看到了社会规则、法律的局限性。(预测新考点)模块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方法★★3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预测新考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预测新考点)2.品德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运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预测新考点)(2)树立良好榜样。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预测新考点)(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14年上)(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预测新考点)(5)适当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预测新考点)二、辨析题模块一品德心理结构★1.品德的心理结构(预测新考点)(1)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就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4)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使学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4模块二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预测新考点)(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和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2)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2.内部条件(预测新考点)(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3)道德认知水平: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4)智力水平。(5)受教育程度。(6)年龄因素。三、简答题模块一品德心理结构★1.品德的心理结构(具体内容见辨析题模块一品德的心理结构)(预测新考点)模块二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内容见辨析题模块二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预测新考点)模块三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预测新考点)(1)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2)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5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3)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7、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4)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开始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四、材料分析题模块一品德的形成★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预测新考点)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第二节德育一、单项选择题模块一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形成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利益的坚强意志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预测新考点)2.理想教育:学校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包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教育等。(预测新考点)3.集体主义教育:就是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预测新考点)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养6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要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反对浪费,提倡节俭。(预测新考点)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培养学生讲规矩、有礼貌,举止文雅、大方等文明行为;养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等优良品质。(预测新考点)6.自觉纪律教育: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制度等。(预测新考点)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学生民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