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Yakailee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学时◆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高山、盆地等),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实景展示和示意图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指出其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辨识大自然当中实际的地质地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复杂过程,树立敬畏自然的价值观。2.通过对地质作用及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探寻并掌握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趋利避害,根据地质活动规律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基本含义、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板块构造运动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教学难点ByYakailee2褶皱、断层的判断方式、构造地貌,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安排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思考】喜马拉雅山以前不是山脉,是海洋。【阅读材料,观看图片】以材料的形式作为引入,并配合实景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内力作用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和规律。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回答】地质作用:使得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识记概念】【阅读材料】【填表】岩浆活动相关概念;分类形成过程举例侵入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由于外压力大于内压力,使得岩浆在地壳上部冷凝而结晶。花岗岩(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喷出型(火山)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冷凝而结晶。玄武岩流纹岩(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回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褶皱和断层;1.褶皱以一系列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的学生思路进行引导,将教学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对知识点ByYakailee3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基本形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类型岩层特点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常形成山岭,但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底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常形成谷底或盆地,但形成想些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绵延数千千米,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应用:【向斜-储水构造】【背斜-储油、储气构造,隧道工程】2.断层概念:当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称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回答】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壳内部热流变化)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特点: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代表: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的理解。以实景图和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方便学生对地质构造形成过程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将原理应用于实际场景。过渡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当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时所引发的地震,【回答】1.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由内力作用过渡到板块ByYakailee4同样也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引导】阅读教材,找出发生地震的原因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2.火山活动也可以引发的地震。构造学说的学习板块与地震【展示】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提问】观察两幅图,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有什么联系么?【回答】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提高学生读图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课后作业【课后完成】分类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巩固所学,梳理板块构造学说知识◆板书设计(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