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仅供参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下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孔子《论语》《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的人,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或“现代教育学之父”,教师中心的代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儿童为中心”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陶行知是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光辉典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第二章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起源于动物的生物本能。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论观点及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课本》中认为教育就是儿童对成年一代的无意识的模仿古代农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的特点及内容:1.社会分工催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积累与记载,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国家机器的产生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1、教育目标多元化(对人才培养的规格的多样化要求)2、教育内容立体化(涉及多学科的内容)3、学习过程个性化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5、教育体系终身化第三章教育质的规定: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4.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第四章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阶级性5.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观点及代表人物:1.蔡元培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当将教育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2.古希腊的柏拉图、英国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3.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社会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的结构;(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德育)。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技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2)科技影响教育对象(扩展受教育能力,扩大视野)。(3)科技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4)科技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5)科技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5、其它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成为现实的劳动力);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③教育也是科技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3、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的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1)教育可以改变生育观念,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质量。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功能。教育也具有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教育的行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把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财富,形成个性)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和阶级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互补性(二)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级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个别功能: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五章教目的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一)社会依据1.教育目的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二)人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存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素质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2.全体性3.全面性4.创新性5.主体性6.可持续性第六章教育制度含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和培养的总和。特点:终身性、全面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学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制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1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现行学制改革的趋势: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走向多层次、多类型、向在职人员开放的道路)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第七、八章教师概念: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为“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狭义: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原始社会(兼职教师),学校出现后(专职教师)出现。西方:智者派近代:教育教学工作日益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当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作用也在增强和扩大(继承者、传递者、创造者)教师职业的性质:1、专业性职业2、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教师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持效性5.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6.集体性和个体性教师专业发展内涵:1.专业意识2.专业态度3.专业知识4.专业技能5.专业品质教师专业素养:1.知识素养2.能力素养3.职业道德素养4.身心素养师生关系影响因素及建立策略:(一)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二)学生方面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三)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建立教师的威信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九章课程: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如大学课程,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依据,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组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经验(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的潜在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课程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国课程改革趋势: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第十章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当代教学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性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的环节: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启发诱导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课堂教学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1.方向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2.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3.全面性与一致性原则4.可行性与时效性原则5.公平性与宽松性原则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