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2、教育学研究对象?三方面内涵: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4、教育学研究方法5、教育学研究目的6、孔子《论语》7、《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8、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9、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三中心”。10、教育家与代表作:1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12、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1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14、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6、当代教育学发展趋势:1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概述18、《学记》“教”“教”与“育”19、广义的教育:20、广义教育包括21、狭义的教育22、狭义教育包括23、教育的属性(24、25)24、教育的本质属性25、教育的社会属性26、教育的起源(27~30)27、神话起源论28、生物起源论29、心理起源论30、劳动起源论31、教育的发展(32~35)3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33、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表现,独立性,自主性,变革性34、信息社会的教育:特点35、农业社会与人发展特点36、教育结构三维度37、学校教育类型结构的划分38、学校教育结构包括四方面39、教育活动40、学校教育基本要素结构4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特征42、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43~46)43、第一层级44、第二层级45、第三层级46、第四层级47、学校教育制度含义48、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制约因素?49、我国学校教育制度:(50~52)50、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现代,清朝末年51、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52、当前我国主要的教育类型与学校系统53、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54、义务教育定义:55、义务教育的性质:56、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57、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58、教育与政治的联系:59、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论述:国家政权政治是决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因素。经济力量思想上的优势力量?60、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61、“教育救国论”、“教育万能论”错误62、生产力水平:6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6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65、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什么方面来实现?66、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67、文化:1广义:2狭义:68、教育与文化的关系(69~70)69、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70、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71、学校文化72、学校文化的特性?73、校园文化通过什么表现出来?74、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75、学校精神文化形式76、教育与环境(可持续发展)77、当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7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79、信息技术与教育80、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具有的优势?81、比较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差异8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8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84、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85、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社会性86、人的本质87、人的发展含义88、人个体身心发展包括:89、心理发展包括90、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依赖教育91、历史上几种人的发展观评述:(92~94)92、外铄论(塑造说)洛克,“白板说”。不足93、内发论(自然展开说)9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9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96、遗传因素97、环境因素98、古语99、教育因素100、学校教育注意101、教育万能论102、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103、主观能动性104、儿童身心发展特征105、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育如何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什么规律要求?6个年龄阶段:6阶段,发展关键期106、小学生107、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08、童年期的学习特征?109、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根本任务打好基础第五章教育目的110、教育目的,出发点,归宿111、广义的教育目的:112、狭义的教育目的113、教育目的的功能114、教育目的中的评价功能11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含义116、“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117、“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19世纪的“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国孔德和涂尔干。118、终身教育背景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19、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20、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121、教学目标:122、教育目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12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24、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精神实质12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26、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27—128)12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12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积极意义。129、全面发展教育130、小学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131、德育(见第十章)132、智育133、智育的意义:134、小学智育的要求:135、体育136、体育的意义137、小学体育的要求138、美育139、美育的意义140、小学美育的要求141、劳动技术教育142、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14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144、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45、如何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先答我国教育目的110、111、112。再答144146、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策略——素质教育:147——158147、素质与素质教育148——153148、素质149、基础素质150、素质教育内涵151、素质教育的特征15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153、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154、素质教育的目的及任务155——156155、素质教育的目的156、素质教育的任务157、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158、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第六章教师和学生159、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60-163)160、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16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162、教师职业的权利163、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164、教师概念165、教师职业的性质:(+概念)166、教师作为专门职业的特征167、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几种表现在教师的168、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169、教书育人概念170、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171、传统的教师角色17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职业理念的转变173、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174、教师专业发展175、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从三方面理解为176、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特征177、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178、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类型及其途径179、学生的本质属性180、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三层基本含义181、所谓主体性182、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表现在183、学生的教育定位:(184—185)184、两种著名的学生教育定位理论185、现代教育中学生的教育定位186、学生的社会地位:(187—188)187、学生的身份188、学生的法律地位189、学生的发展190、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任务191、师生关系192、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193、师生关系的特点194、师生关系的表现195、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96—197196、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197、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第七章课程198、关于课程定义众说纷纭,含义归纳为三类199、课程定义200、课程发展趋势201、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202、课程设计203、课程设计的原则204、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205、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206、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207、课程计划208、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209、课程计划的构成210、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211、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212、课程标准213、“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标志变化214、课程标准的构成215、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216、教科书217、教科书的结构218、课文分为219、教科书的作用220、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21、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22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联系223、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24、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225、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26、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227—228227、课程标准与课程结构的重构228、课程评价机制的重构第八章教学(上)229、教学230、理解教学含义注意231、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232、教学的主要作用233、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简述:先答教学概念229)234、教学的基本要素235、当代教学的新观念236、教学过程237、教学过程的本质:238—239238、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239、教学过程的本质:发展2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形式教育论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实质教育论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规律。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41、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242、对教学过程基本结构的总结243、教学原则244、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245、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246—251246、直观性原则247、启发性原则248、巩固性原则249、循序渐进原则250、因材施教原则25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52、教学方法25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254、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255—264255、讲授法256、谈话法(问答法):257、讨论法258、读书指导法259、练习法【属时间类】:260、实习法(实习作业法)262、演示法261、实验法【学生自己做】262、演示法263、参观法264、研究法(探究法)第九章教学(下)26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66、备课:过程:267-268267、做好四项工作(如何备课)268、制订三种计划269、上课270、课的类型271、课的结构272、上好一堂课的要求27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74、课外辅导27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76、教学组织形式277、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278、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279、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夸美纽斯280、班级授课制的含义281、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282、班级授课制的优势283、班级授课制的不足284、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究性教学285、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特点:(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3)合作学习。三者间的关系:286、说课的定义287、说课基本要素构成288、说课形成的背景性要素289、说课与备课290、说课与上课291、说课与评课292、说课的内容:293——296293、说教材294、说学生295、说教法手段296、说教学程序297、说课的方法298、说课的评价第十章德育299、德育300、德育的组成部分301、德育与道德、品德的关系302、德育的功能:303——304303、德育的社会功能304、德育的个体功能305、小学德育的意义306、德育过程307、德育过程要点308、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30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310——312310、教育者311、受教育者312、德育手段31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小学德育过程是培养小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情,意,行,314、德育目标315、德育内容316、确定(制约)德育目标与内容的依据317、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体系:318——322318、道德教育素质目标319、法纪素质目标320、心理素质目标321、思想素质目标322、政治素质目标323、我国小学德育内容324、德育原则的定义325、我国小学德育原则的内容326、德育方法327、小学德育的方法:328——332328、说理教育法329、情感陶冶法330、榜样示范法331、自我教育法332、品德评价法333、小学德育途径334、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背景:对我国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反思335、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改革的具体思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