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1.中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为《五经正义》里的《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即“功课及其进程”。《小雅·巧言》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译文】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没有勇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2.西方: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之于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在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curriculum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重点在“道”(外在于学生的间接经验)上。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在“跑”(内在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上。(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广义)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评价:这种定义强调的是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经验、个性发展,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而非动态的过程。2.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评价: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再现事实或要演示行为。由此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应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古德莱德的层次定义课程处于五种状态,即:1.理想的课程2.官方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实际运作的课程5.实际体验的课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本教材的界定)(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3.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二)学科主义课程论1.要素主义(巴格莱)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素主义(Essentialism)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产生标志:1938年2月,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和《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一文的发表。代表人物:早期主要是W.C.巴格莱;后期主要是科南特。巴格莱科南特要素主义的课程主张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课程实施:接受教学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对要素主义课程观的评价·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加强了学科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加强了文化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学;·突出了学校教育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特点。·对于哪些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要素”,以及如何选择和确认这些要素,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和可操作的办法。2.永恒主义(赫钦斯)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它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是古典书籍。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Readingisabasictoolinthelivingofagoodlife.——MortimerJ.Adler赫钦斯艾德勒永恒主义的课程主张(一)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二)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三)名著的优越性⒈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⒉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⒊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⒋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四)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永恒主义者认为的名著:根据拉格的说法,永恒主义者提出的名著有一百本左右,其中四分之三写于1800年前,三分之二写于1700年前,只有两本是20世纪的。美国人写的只有一本,即詹姆斯(WilliamJames)的《心理学原理》。近100年来欧洲人写的著作只有两本,即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弗洛伊德的《癔病研究》。其余的多为古典的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著作,也有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其中多数为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作品。例如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中世纪的有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近代的有牛顿的《原理》,麦克斯威尔的《电磁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黑格尔的哲学著作等。对永恒主义课程观的评价1.它猛烈地抨击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弊端,切中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要害,促使人们对实用主义课程论进行反思。2.永恒主义者追求永恒理性,倡导名著课程,对纠正当代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有一定积极意义。3.面对新旧文化的冲突,永恒主义者采取了复古主义的态度,显示出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4.以唯心主义哲学作基础,强调永恒的人性,对社会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以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课程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产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整个西方世界流行,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布伯。50年代,美国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将存在主义运用于教育理论,于是形成一种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应该指导人意识到自己的环境条件,促进其顺利地投入到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学校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因而人文学科是最重要的。要使所有的儿童,除圣经以外还要熟悉古代历史和古典著作。各种教材本身没有价值,它是个人借以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责任感的工具。主张理想的课程应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根据。提倡活动性课程,以即时的需要为出发点,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有完全自由。(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艺术一:后现代艺术二:后现代艺术三:何谓“后现代”?什么是后现代?这个问题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者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后现代?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后现代!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第二,后现代作为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态度“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等。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及产生背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新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但它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而是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基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所有思潮的一种统称。后现代主义体现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态度、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艺术风格,但主要还是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格里芬:《后现代科学》激进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1.激进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福柯利奥塔德里达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以“怀疑”和“否定”为特征,反对任何假定的“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志在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罗蒂格里芬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建设性”为主要特征,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鼓励多元的思维方式,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的态度,代表人物有罗蒂、格里芬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1.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2.解构现代主体性。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关注个体性。4.反本质主义。5.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卡普尔、格里芬等人为代表的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题的课程观;以阿普尔为代表的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以多尔为代表的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为基础的课程观。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1.课程设计的“4R”标准;2.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3.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或生成性;4.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5.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6.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多尔丰富性(rich)。它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

1 / 1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