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1-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汪基德E-mail:hndxwjd@163.com•什么是AECT?•什么是ICT?•什么是MOOC?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教育传播学》(第2版),南国农、李运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1.《教育传播学教程》,奚晓霞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年。•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传播理论》,[美]沃纳·赛佛林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美]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含有:通讯、交通、沟通、交流、传意、会话、参与等。传播的含义(续)•关于传播概念的定义有多种:•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2)•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传播的含义(续)•美国学者皮尔士在1919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把传播视为借助于像传递观念和意义的过程。•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社会学传统与符号学传统分别揭示了传播的两个侧面:?一、传播的涵义(续)•“传播是借助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送或交换观念与知识”。(英国牛津大字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共享信息,建立共同意识以及协调行动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一、传播的涵义(续)•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什么引起的社会互动?究竟是意义引起的还是符号引起的?•是两者的统一:信息。定义:传播是人们通过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达到信息共享的互动活动。正确理解传播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传播是一种互动行为。3.传受双方拥有共同的符号系统。或者叫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是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4.传播是一个系统。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媒体)是构成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一、传播的含义(续)二、传播的类型(一)•教材上将传播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以分为两类:如图所示。传播分类图二、传播的类型(二)•(一)人对人的传播1.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目的:(1)相互沟通;(2)认识自己。(一)人对人的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目的:•(1)外部沟通;(2)内部协调;(3)指挥管理;(4)形成共识。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社会上一般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大众传播特点:•(1)传播者:专业化媒介组织;•(2)内容:专业人员设计的,非常丰富;•(3)媒体:多样化;大众传播特点:•(4)受众:一般人;•(5)反馈:比较慢;•(6)大众传播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认为:大众传播“是在国家调控(state-regulated)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大众传播的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4.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二)人的内在传播•人的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1.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内在传播由以下环节构成:神经传导感受刺激大脑活动机体反应人的内在传播•2.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人的内在传播过程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3.从社会心理学讲,人的内在传播是主我(I或者称为我A,作为行为主体的我)与客我(Me或我B,作为社会期待的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的内在传播南京中山文理学院院长、艺术家杨林川客串了一回“裸模”人的内在传播•从哲学上看,人的内在传播就是人的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注意:•1.人的内在传播虽然是人体内信息处理过程,但它与外界环境有联系。•2.它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的内在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的基础。关于传播分类问题的思考教材上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划分或分类需要有依据,称为划分的根据,并且每一次划分必按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关于传播的第一次划分,基本上可以接受,似乎是按传播主体的属性来划分的: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和机器的传播。但将人对人的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似乎找不到同一的根据。传播分类的思考:•有人按照传播规模划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是传播学界的四分法,。•教育传播应归于哪一类呢?应该说这四类里都有教育传播。因为教育传播实质上是指根据传播的内容或对象来划分的。传播分类:•根据内容的传播分类:•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传播、艺术传播、教育传播等等。•这里将人对人的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只是例举,不是分类,没有同一的分类依据。教育传播的方式•教育传播可以采用人内传播的方式,如自主学习;教育传播可以采用人际传播的方式,如个别化教学、协作式学习等;教育传播也可以采用组织传播的方式,如课堂教学是这种方式的典型;教育传播当然也可以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手段传递教育信息就是远程教育。教育传播的类型:三、传播的功能(一)拉斯威尔(H.Lasswell)的三功能说•1.监视环境•2.应付环境(社会协调)•3.传递遗产(文化传承)•世界卫生组织向所有国家的儿童推荐麻疹强化免疫活动。韩国在21世纪初进行了一个基于学校的强化免疫活动,英国在1994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针对目标年龄内所有儿童的免疫活动。日本目前也在进行一个类似的活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免疫、疫苗和生物制品部医学官员PeterStrebel说,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中使用的疫苗由中国生产,生产过程与其他国家一致。2010年9月9日晚焦点访谈1.“麻疹强化免疫只针对中国儿童”2.美国儿童为什么不搞强化免疫?3.疫苗是否为外国赠送?(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三)施拉姆(宣韦伯)的三功能说•外交部对日侵犯钓鱼岛并逮捕中方人员表关切(四)对传播功能的概括•1。沟通•2。协调•3。教育•4。娱乐•5。经济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与特点•教育传播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教育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传播的内容上,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具体说来包括:•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内容有严格的规定性•传者与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对传播的效果要及时反馈与评价二、教育传播系统•(一)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以下特征:•集合性与整体性•层次性与关联性•开放性与动态性(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是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系统。•1.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人—机—人”系统。•2.教育传播系统具有教育性。•3.控制信息的模糊性与多义性(与机器系统相比)。•4.对信息接收与理解的选择性。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续)•5.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是指系统或事物通过外界的偶然涨落作用自发地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并以最初的自组织为核心使有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一个有序的稳定状态。•自适应性是系统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能自行调整系统的结构,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下保持允许的、甚至是最好的系统的功能。•自然界一切有机体都具有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三)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技术)、受教育者四个要素。•教育者:(1)提供信息;2)控制传播过程。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2。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环境效果教育传播系统六种关系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师生关系):主导—主体关系•(2)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人是主体,媒体是我们应用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3)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四)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1。教师中心结构•2。学生中心结构•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构(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基本功能•1。对教育者的发展功能•2。对受教育者的促进功能•3。对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创新功能•4。对教育媒体的改进功能•5。对教育事业和人类社会的促进功能三、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是传播的初级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传播媒体原始简单;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使用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二)文字传播阶段(5000年前)•首先,克服了声音语言转瞬即逝的局限性•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三)印刷传播阶段•施拉姆指出:“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局限性:难于直接传达声音和形象(四)电子传播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它的优越性:表达能力强;传输效率高;适应面广。(五)网络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海量,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交互性;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教育传播的演进(媒体)四、Internet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什么?1.互联网改变了舆论生产与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如同金字塔层层把关层层报批,管理模式容易掌控;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新闻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也不可控。2.互联网改变了社会与组织结构•传统媒体条件下:从上到下,话语权集中--垂直结构。•互联网条件下:从下到上,话语权分散•“人人即媒体”--扁平结构•依然用垂直化的执政方式管理扁平化的社会,两者不相适应。3.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舆论场中国互联网公众舆论的主要特点1.教育程度较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男青年是网上发言的主体。2.网民言论真实程度较高:假名说的是真话真名说的是假话。3.对政治类话题关注程度高4.重点炒作的:涉官、涉贪、涉警、涉富……四、Internet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教育信息由单一的文字教材发展到多样化,信息的新鲜性与趣味性有所提升而其真实性与可信度则有所降低;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3000年前的

1 / 1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