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部分背诵要点(学姐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部分背诵要点(学姐笔记)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史部分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7)教学方法:①学--思--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10)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5.荀况的教育思想——(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6.墨家的教育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②科学技术教育③文史教育培养④思维能力的教育;(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①主动②创造③实践7.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2)“逍遥”的人格理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3)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2长善救失○3启发诱导○4藏息相辅○5教学相长;4)历史地位;(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2.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3.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4.郡国学——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5.察举制度——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①正谊明道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③强勉行道④必仁且智⑤明于性情7.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3)论学习:①学知与闻见②思考与求是③问难与距师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1)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①中央官学。唐朝“六学一馆”(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②地方官学。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3.私学——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4.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2)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5)教育的等级性增强。4.科举制度建立——(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①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②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③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①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风气;冲击了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思想②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贪污受贿之风盛行;(4)科举制度的影响5.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2)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3)论家庭教育:①及早施教②慈与严相结合③均爱原则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6.韩愈的教育思想——(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3)论尊师重道: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