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教育,教育学考研必备知识点教育学考研: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复习指导】本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两个部分,实质上就是维新派的教育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于改革的部分,各派的主张与改革措施都应详细了解,而思想部分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教育思想,三个人有相似的教育思想又各有差异,复习时注意区别记忆。【重难点】重点:1、“百日维新”与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2、梁启超与严复的教育思想3、清末的留学教育【大纲变化】08年大纲比较07年大纲:删除“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新增“清末留学教育”。08年起大纲没有变化。【考情分析】本章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每一年考研这一章都会出一至两道选择题,本章内容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考选择题的可能性,请考生细致读书。【推荐书目】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十二章第一至四节【知识框架】留美退庚兴学留学教育:留日教育和武尊孔、尚公、尚实、尚建立教育宗旨:忠君、部与提学使司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学废科举、兴学堂癸卯学制建立学制:壬寅学制和“新政”改革文化教育观:体用一致民智、新民德教育作用:鼓民力、开严复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论学制教育目的:新民民权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梁启超《大同书》的教育理想教育改革主张康有为教育思想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时发行报刊兴办学会兴办学堂百日维新前维新派改革第八章【考点全解】第一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维新派主张在保留满清皇权的前提下,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维新变法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凯程教育,教育学考研必备知识点践活动便成为维新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的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是维新派开办最早的学校,继承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有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学等传统知识,还有大量的西学知识,也是研究、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批维新人才。湖南时务学堂:陈宝箴、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教学中着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民权学说,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北洋西学堂与南洋公学: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两所学校最早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接,并按年级逐年递升,具有近代三级学制的的雏形,将早期改良派学制改革思想付诸了实践。经正女学:又称中国女学堂,梁启超、经元善等人倡导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风气之先的作用。这些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培养了一批变法人才。凯程提示:这里有三个“第一”。万木草堂是维新派开办的第一所学校;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是第一个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学校;经正女学是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学。大家记清楚,不要混淆。易考题型:选择题(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第一,康有为在北京和上海组织“强学会”,开办学会风气之先,各地的学会除了通过集会、演讲、印发书报等形式传播维新思想,还聘有教师定时讲课,收藏图书仪器,广收学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会联络和组织维新人才,形成维新变法的政治团体。第二,康有为在北京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办《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上海的蒙学会和《蒙学报》。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纸为宣传工具,传播西学,宣传变法主张,与维新学堂互为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通民风的作用,扩大了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凯程提示:要识记不同学堂、学会、报刊的特征。易考题型:选择题第二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2009已考)(一)创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次向朝廷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后,康有为、王鹏运等也多次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但因一些大臣的反对未能实施。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下,总理衙门委托由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于7月3日上报,光绪皇帝当即批准,并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来又分设中、西总教习,聘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1898年9月政变发生,新政停止,但京师大学堂并没封闭,只是逐渐有名无实。1900年,毁于凯程教育,教育学考研必备知识点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开办,纳入清末学制系统。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对大学堂做了详细的规定,主要的内容有:第一,性质: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第二,办学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课程设置:西学比重高于中学。第四,封建等级性非常浓厚。易考题型:选择题(二)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等专门之课科,以选拔维新人才。并宣布以后的取士以“实学实政”为主,不以楷法优劣为取舍标准。科举考试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即便百日维新失败后,恢复了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但经此改革之后,人们开始向往富有生机的新式教育,科举应试人数大大减少。易考题型:选择题第三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论教育作用:康有为迫切要求教育改革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所以兴学育才是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教育成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2、而中国的八股严重桎梏人才,所以他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第一,废八股,改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也放弃了中国真正的传统学问,选拔出的人才也不能做实事,所以先废八股,广开校舍,之后再慢慢废除科举。第二,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康有为力图仿照西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并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第三,派留学,译西书。第四,倡平等,重女教。康有为的上述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二)《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大同书》是康有为代表作之一。书中康有为描述了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根除愚昧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也消灭了家庭,儿童就是整个社会的儿童,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均由社会承担。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人本院(出生前):为怀孕妇女设立,进行胎教。院内环境优雅,有书画、音乐等供孕妇欣赏,服务人员有女医、女傅、女师、女保。育婴院(0—3岁)与慈幼院(3—6):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三岁后送入慈幼院,主要是幼儿教育工作,保育目标是“养儿体,育儿魂,开儿知识”,主要内容有语言、歌曲、手工。工作人员为女性。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智次之”的原则。教师是女傅,教师的言凯程提示: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项措施,维新变法中每一个措施分别有可能考选择题,考生要分清哪些措施是百日维新时实行的。当然,也有可能以“简述维新派的教育改革”这样一道题来考察所有的改革措施。凯程教育,教育学考研必备知识点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应善良规范,让儿童模仿,培养和影响儿童终身的善良德性。中学院(11—15):人生的关键期,德智体兼重,但尤以育德为重。教师男女均可,一定选择有才有德者充任,课程要据以学生的秉赋和个性设置。大学院(16—20):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校址的选择应结合专业的实际,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教师不限男女,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在《大同书》里,有《去形界保独立》专章中论述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认为男女不平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女子应在入学资格和毕业出路上都应与男子平等,康有为还从女子对胎教和儿童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角度说明了重视女子教育的意义。《大同书》中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传统封建教育是一很大的冲击。但是《大同书》中教育理想的观念背景,则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带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凯程提示:康有为的所有知识出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易考题型:选择题第四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梁启超也明确的指出民智的开发要靠教育来实现。易考题型:选择题(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07年已考)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出的人没有国家观念,有作为一个人的资格,但是独独没有作为一国民的资格。而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这里的“新民”品质明显侧重德育方面,反映出他想沿着“政学”、精神文明、品德这条路线,尽快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维新人才,普遍转变人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政治改革的迫切愿望。易考题型:选择题(三)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详细介绍了日本学者根据上述分期理论设计的《教育制度表》,其中,幼稚园2年、小学8年、中学8年、大学3至4年,分别对应《教育期区分表》中的四个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凯程教育,教育学考研必备知识点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根据当时中国基础教育薄弱,中国留日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普通知识,不适应高等专门学校的学习等事实和经验,他还提出了大办小学,缓办大学的建议。易考题型:选择题(四)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1、师范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也是我国最早提出设立师范学校的人。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以至于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师范学堂的课程应该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诸国文字等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