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心理发展概述认知能力气质性格问题情境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你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一些人,他们的身体或许发育得非常完美,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缺陷。比如,有人极端胆怯、恐惧、畏缩,有人有“偷窃癖”,有人意志非常薄弱,有人经常说谎话,有人具有极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人行为冲动不顾后果,有人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有人经常欺负他人、攻击他人……。这些不良心理特征的发展和形成,是因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心理发展吗?如何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哪些呢?这就是本章着重要探讨的几个问题。第一节:个体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个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组织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完善等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说,个体心理发展内容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二、生命的各个时期发展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这就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个时期名称时间段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产前期受精-出生生理发展婴幼儿期出生-3岁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儿童早期3-6岁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儿童后期6-12岁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记忆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自尊青年期12-20岁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改变、生理成熟认知发展:抽象思维社会性发展: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建立成年期20-40岁职业与家庭认知能力处于颠峰之后逐渐下降社会性发展: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中年期40-65岁生理机能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社会性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老年期65岁以上生理机能衰退智力与记忆能力有些衰退、反应变得缓慢需调适多方面损失(如身体机能衰退等)三、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与差异性•Question:Atwhichagedochildrenbegintohearsound?儿童多大开始能听到声音?Atwhichagecanweteachchildrentoswim?多大的儿童可以教他游泳?Afterwhichagedochildrenbecomelesslikelytodevelopaclosebondwiththeadoptiveparents?在多大年龄之后儿童不易与收养父母形成亲密关系?Atwhichagedochildrenbegintounderstand1+1=2or2-1=1?在什么年龄儿童能理解加减法?(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而阶段性是指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自上而下(头尾)法则: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动作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动作发展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如,上肢动作:肩头和上臂—肘腕—手指(三)不平衡性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前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但是同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从智力发展速度看,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从智力水平看,有的人智力平平,有的人智力超常;•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得好,有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四、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请你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谈谈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什么样作用?(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高尔顿是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其表兄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时,高尔顿就对进化论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并对遗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等著作中。在高尔顿看来,个体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取决于先天的遗传,他的理论称为遗传决定论。(二)华生的教育决定论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孩子,他就可以将这些孩子中的任意一个训练成他想要孩子成为的人,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是乞丐、窃贼等等,而不管这些孩子的家族、种族、能力、爱好、天赋等遗传因素如何。因此,华生的个体心理发展理论被称为教育万能论。(三)斯金纳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斯金纳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斯金纳把这种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反应;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反应,是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的,即实验者针对有机体在刺激情景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一个有机体需要学习的反应加以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四)班杜拉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班杜拉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榜样作用。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奖赏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五)弗洛伊德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情况,特别是性本能的满足情况。弗洛伊德将所有能让人产生愉悦和快感体验的行为都称为性本能。弗洛伊德把个体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认为性本能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六)维果斯基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在维果斯基看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教学活动或其他与成人的交流活动以及个体对知识经验的内化。首先,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其次,维果斯基提出了教学与心理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最后,维果斯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七)罗杰斯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卡尔·罗杰斯强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关于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关系,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1902~1991)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关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朱智贤认为,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第三,关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如何,向哪儿发展,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第五,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与环境、教育因素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第六,各种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展变化的。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婴儿出生前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出生后四周以内的婴儿)更喜欢母亲的声音,对父亲的声音没有特别的偏好,说明他们在子宫里就学会了辩识母亲的声音。出生后能对某些声音做出反应,会将头转向声音的来源方向。按照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如感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皮亚杰皮亚杰(J.P.Piaget,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5、1918年相继获学士学位和博士(生物学)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用儿童测验工作。曾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和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还长期(1929~1967)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之职。1955年,在日内瓦“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担任主任直到去世为止。他曾被哈佛、巴黎、剑桥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得埃拉斯穆斯、巴尔赞、桑代克等多种科学奖。皮亚杰的主要贡献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他对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空、几何、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体系已成为当代儿童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皮亚杰一生发表了500余篇论文和50多部专著。主要的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3)、《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智慧心理学》(1947)、《发生认识论导论》(1945~1950)、《儿童的道德判断》(1952)。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理论阶段性的含义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点。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皮亚杰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1.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和运动。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2.客体永久性的获得.3.因果关系的简单推理。4.运动从反射阶段到能进行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的阶段.客体永久性实验客体永久性:当物体(客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会继续寻找。2、前运

1 / 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