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1、了解西方学习理论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和研究事实,并能对之作出简略评价;2、列表比较各学习理论派别对于学习实质、过程、条件的不同看法;3、了解各种学习理论观点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解决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目标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学院院士。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S)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response,UR)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neutralstimulus)。经典条件作用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发的反应,即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就被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response,CR)。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条件作用过程(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1、习得律(acquisition):认为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2、消退律(extinction):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3、泛化(generalization)律或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二)经典条件作用在教育上的涵义经典条件作用式的学习,基本上是刺激代替历程,借以由既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关系。经典条件作用中所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可用以解释教育上很多基本学习现象。经由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的情绪反应,除负面的情绪(如恐惧焦虑等)外,也可能学到喜悦与爱好等正面情绪。(三)评论1.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未形成自己的理论。2.试图用科学方法消除唯心主义观点,注重物质刺激在引起有机体行为反应中的作用,但是机械唯物主义。二、华生(J.B.Waston,1878-1958)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Watson,JohnBroadus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的心理教养》。(一)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联结的过程。阿尔伯特实验1920年,华生与雷纳以11个月大的阿尔伯特为研究对象,通过条件反射,使他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并且恐惧反应从原有条件刺激物(白鼠)泛化到其他刺激物,如兔子、鸽子、圣诞老人。华生认为,成人所有诸如此类的恐惧、厌恶和焦虑都是在儿童期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二)学习规律1.频因(frequency)律:频因律是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重要作用。2.近因(recency)律:即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三)评价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强调使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使美国心理学从注重于意识和主观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客观主义,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发射的研究引进学习领域,对有机体后天获得经验的过程作出了系统的解释,形成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对于促进有机体学习过程的了解与研究,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教育心理学,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三、桑代克的联结说桑代克把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猫被放入迷笼里,笼外放着一盘食物。迷笼内设计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例如,绳子的一端连着门闩,另一端安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桑代克迷笼桑代克将13只猫轮流放入迷笼里,观察猫的反应,记录它们逃出迷笼所花费的时间。桑代克发现13只猫中有11只被放入迷笼后都有一种逃脱拘束的行为。它们先是乱抓、乱咬,竭力要从笼中逃出来,作出许多无效的动作。最后偶然触动了开门的装置,逃出来获得了食物。如此反复多次,猫从被关进笼内到打开开关、冲出笼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桑代克把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也就是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并根据试验次数和潜伏期的长短,绘制出一条条实验曲线。实验内容这些曲线后来被称为“练习曲线”。桑代克把猫在笼内试图冲出笼外的动作过程称为“尝试错误”。据此,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这就是“试误说”的来历。实验曲线(一)桑代克的学习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1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2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效果律(lawofeffect)练习律(lawofexercise)准备律(lawofreadiness)三条学习主律3(二)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1.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2.他的学习律,对了解的学习进程是有意义的。3.依据了实验事实,反映了学习活动的部分实际。4.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轻视意识,轻视主观能动作用。5.生物学化的倾向。6.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桑代克的实验和学习规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思考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Skinner,BurrhusFrederidk1904-)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操作条件作用论者。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它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的。在教学实践方面,他根据操作条件作用的典型环境“斯金纳箱”的原理创造了“教学机器“,并设计出”程序教学“的完整方案,大大促进了美国机器教学运动的发展,引起许多国家的广泛注意。认为一切行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条件反射分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又刺激性条件反射,强调刺激对引起的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和反应型条件反射(又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反应),强调后者;(S-R-S)(一)反射学说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是自发的。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两种学习形式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S—R的联结过程)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R—S的联结过程)这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认为行为变化在于强化作用,强化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①积极和消极强化②一级(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二级(社会接纳、信物和活动)强化③连续式(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延缓)强化(单间式与比率式)等;强化学说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正惩罚、负惩罚)。正强化与负强化强化的分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实用的强化物最好使用能起作用、但不太贵的非物质的强化物从最不物质化到最物质化依次排列的强化物:自我强化表扬关注评定和认证家庭强化特权活动强化物物质化的强化物食物课堂中强化的应用1.确定你想要学生做出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予以强化。2.告诉学生你所期望的行为表现,当他们表现出来时,给予强化,并告知原因。3.在恰当的行为出现时,尽快给予强化。惩罚物Punishment:减弱行为的结果两种惩罚呈现不愉快的结果Presentationofunpleasantconsequences取消愉快的结果Removalofpleasantconsequences强化与惩罚的种类行为被增强行为被减弱呈现刺激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给以高分)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如给予批评)消除刺激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杂务)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如禁看电视)在实际教育中要注意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必须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力的强化刺激和事件。强化的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强化程序SchedulesofReinforcement:固定比率程序(fixed-ratio:FR):做出定量的行为之后获得强化物,如做完6题可以玩可变比率程序(variable-ratio:VR):做出不定量的行为之后获得强化物,如VR1、VR60,如赌博游戏、被点名回答问题。VR具有很强的抗消退能力固定时距程序(fixed-interval:FI):定时给予强化物,如期中、期末考试可变时距程序(variable-interval:VI):不定时给予强化物,课堂上对学习活动的抽查。VI能够非常有效地维持一个高频率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强化的程序在连续的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强化程式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续要有效得多。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行为的塑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successiveapproximation)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条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延伸。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完成了程序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使用机器装置来提高学生在算术、阅读、拼写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希望机器能做某些胜过普通教师所做的事情。这样可以便教师腾出时间,从事那些他能做得更好的工作。程序教学斯金纳的教学装置被称为“教学机器”或“自我教学装置”,而作为教学基础的材料被称为程序。斯金纳为教学机器编制的程序是“直线性程序”。利用教学机器所进行的教学称为“程序教学”。当然利用这种思想所进行的教学也可称为程序教学。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学得理论和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强化是促进和调节教学的有力手段。3、合理地、适当地运用程序教学。(三)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一)学习理论1、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