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指南手册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2011年6月9日2一、学院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9年新学年更名为教育学院,并增挂“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牌子,同时成立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归属教育学院,原独立设在我校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考研究中心挂靠教师教育学院。此外,我院继续挂“田家炳教育书院”牌子。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学前教育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其中教育学系的办学历史悠久,是由原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家政教育系(创办于1921年)、厦门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22年)、福建省立师专教育科(创办于1941年)合并而成;教育技术学系的前身是我校物理系的电化教育专业,于1979年开始招生,1999年并入当时成立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和心理学系是在教育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7年我院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77人,教授21人,副教授25人。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2人的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17人,在读博士学位教师6人;学院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4人,评上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1人,省级人才入选2人,省教学名师2人,校师德之星4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人。学院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两个博士点,在校博士生15人;同时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10个点),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基础心理学3个硕士点和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教3育技术学三个方向)、高校教师硕士(教育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和MPA硕士(教育管理方向)3个专业硕士,在校各类研究生400多人;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教育学(1954年始招,下同)、教育技术学(1979年)、学前教育学(1986年)、心理学(2000年),其中心理学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在校本科生近700人。除了承担本院各类学生教学任务外,我院还担负本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学院拥有3个我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2个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福建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办有学术期刊《中外教育》。2000年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近百项;出版著作、教材100部;发表教育科研论文500余篇;获各级各类奖100多项;五年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350多人次,其中派出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达300多人次;建有1门国家级、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学、心理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心理学、教育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心理学实验中心、数字传媒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个。当前,我院正以学院的更名为新的起点,制定和实施新一轮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而努力。二、院领导简介院长:余文森,教育学教授,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工作,是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担任《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主讲教授,是《课程与教学论》省级重点学科第一带头人。出版多部专著,发表数十篇论文。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成果提名奖,连续四届福建省社科成果奖获得者,2003年第五届4省社科成果一等奖获得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记:叶建鸣,男,1957年生,物理大专和中文本科学历,文学士,副教授。1981年8月留校工作以来,历任校长办公室科员、秘书、科长、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在校工作期间曾进修英语、统计学、计算机语言、省委党校、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等课程。研究领域有办公室工作、信息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改革等。在福建师大学报、黑龙江高教研究、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合作编著有《高校秘书学概论》、《跨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大学生活导论》、《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等。合作科研课题《高师三种办学模式浅析及我省未来模式探讨》获省教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中国高教学会高师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项目有福建师大“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曾获校思政工作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省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副院长:连榕,男,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带头人,福建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入选者,“教育心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带头人,福建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福建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刊物《心理科学》编委。2001年以来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9部,主持、参研国家和省级课题6项,获福建省优秀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2001年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2001、2003年应邀到马来西亚、菲律宾讲学。5副书记:赵立新,男,196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9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学历,2003年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评为思政副教授,现任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对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网络时代党建工作探索》、《INTERNET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等十几篇论文发表在CN刊物,先后获得校先进辅导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先进党务工作者和省优秀团干等荣誉。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历史与学科基础概况(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历史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名为“电化教育专业”,它在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其专业内涵和人才能力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故而更名。回顾历史,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早期形成阶段(1936年至1949年)20世纪20年代初期,受到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电影、幻灯和广播等媒体。南京、上海、无锡和苏州等城市最早出现了电化教育实验。····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这一专有名词被正式提出。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1938年金陵大学设电化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第一个用“电化教育”命名的电化教育专业。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各地纷纷开办电化教育办学点,先后创设电化教育专修班、培训班或开设选修课。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还编印并发行《电化教育》教材,选派留学生赴美攻读相关学位等。2.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电化教育随着教育事业受到重视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文化部下设科学普及局,该局下设电化教育处,指导新中国电化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6灯、电影、广播、电视”等。从1949年开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俄语讲座,建立广播学校。1951年,辅仁大学、西北大学开设电化教育课程。同年,教育部召开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讨论会,决定将“电化教育”列为教育系的选修课。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并入苏州师范学院,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影音教育新发展。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电化教育专业虽然受到影响,但是电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1953年,西北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建立了电教室。1960年,上海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并成立上海电视大学。此后,许多高等学校建立各自的电教机构,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化教育事业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3.重新起步阶段(1978年至1993年)1978年,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国城乡的电化教育系统,即由中央、省、地(市)、县电化教育馆(中心)以及电化教育机构组成的学校电化教育系统;由中央、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及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组成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由中央、省、地(市)教育电视台组成的教育卫星电视系统。为此,需要为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大批电化教育课程教师,为各级各类电化教育系统培养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产生了对电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催发了电化教育专业的重生。1978年后我国一部分高等学校相继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专科)。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首先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4年至1985年,教7育部又相继批准一些条件成熟的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电化教育”专业名称。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及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电化教育教材委员会、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等机构也相继成立,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迅猛发展阶段(1993年至2008年)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电化教育”专业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对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的考察,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定位和学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规模和高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我国的教育技术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1994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成为中国网络教育应用发端的标志。1998年,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同志指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后来发展到67所网络学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8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有效进展。国家初步完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等资源的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高校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