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4(1)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共存的。(泰勒)(2)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认为文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阿尔弗雷德.韦伯)(3)文明是文化的浅化。(康德)(4)文明是文化的深化。(马林诺夫斯基)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多方面的总和,而文明只是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变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群泰的跳跃式发展过程。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2、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4①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式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价值体系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语言符号也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和传播重任的教育。④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方便之门3、教育文化学的定义:教育文化学为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作为教育科学与文化科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教育文化学是现代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P264、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三者关系?P30教育文化学——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以教育中的文化、人、社会三个方面为研究域,侧重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也有所不同。5、在儒家思想的整个发展脉络中,儒家代表人物注重的是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P396、19世纪教育文化观的新进展——作为教育制约因素的文化有哪些?P49自然适应性原则、文化适应性原则、民族性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第斯多惠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重视教育适应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要求“在教育时要遵循成长着的人的自发的发展阶段”,即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7、西方教育流派有哪些?P55(1)文化教育学派:将教育导入文化之域①文化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是西方重要的教育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早期的狄尔泰和后来的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和鲍勒诺夫。②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③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教育即文化的别名”。(2)实用主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全面阐释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对美国乃至整个欧美教育都起着重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哲学观点至今仍在教育、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他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教育文化观几乎涉及到了教育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全面、深刻的程度为前人所难以匹敌,而且对后世也影响至深。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②教育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进行选择和组织。③教育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要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联④教育是“社会文化进步、改革的基本方法”,是文化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⑤文化矛盾、危机与教育改革是维系在一起的(3)改造主义:教育是改造文化的工具P67改造主义也称社会改造主义。它是从进步主义中逐步分化出来的。远在1920年,杜威在其著作《教育的改造》中就提出了改造主义的名称。改造主义反对要素主义把教育看做传递文化的手段的观点。在改造主义看来,年轻一代生活的条件与他们父辈生活的条件是不同的,如果教育旨在使儿童适应,那么儿童就不关心变化,不致力于现有环境的改善,因而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他们倡导教育在纠正、改进和变更文化中要承担更大的职责,在文化危机是尤为如此。布拉梅尔德认为:教育所起的作用不是要适应,而是要改造社会文化。布拉梅尔德提出,在教育与文化间存在着三大问题:一为人类秩序;二为人类过程;三位人类目标。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无法按其重要性排列顺序。从逻辑上讲,人类秩序在文化理论中最先受到注意,对它的论述也最多;人类过程次之;人类目标则刚刚受到重视。但无论如何,在这三者中,价值准则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在文化中居支配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是文化的工具和苏瓷,也是文化得以存在的原因。布拉梅尔德等人把教育看做是文化改造的工具,并试图利用教育引起文化的改变和指导文化改造的方向,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温暖变迁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这点上说,它与注重进行文化传递的要素主义是相反相成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的各种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大概也正因如此,改造主义才未能对美国教育的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8、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关系:P95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研究文化离不开对传播的分析,同样,研究传播离不开对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考察。从一定意义说,教育就是有目的地传播文化的社会活动,它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传播给教育以存在基础和意义,教育给文化传播以发展契机和生机活力。两者相因相袭,密切联系在一起。9、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P104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在文化传统的研究上,有人主义区分了两个概念:文化传统与传统温暖。认为传统文化是比较具体的,而文化传统则是比较抽象的,它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传统文化指历史上凝固了的文化的现实于东,是已经定型了的、过去的东西;文化传统则是联结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流动的流程,它是处于不断制作和创造之中的尚未定型的东西。10、定义:所谓大传统指某种优势文明的文化形态表现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灯的传承规模,它是相对于小传统而言的。小传统是指具有地方社区地域性特点的文化传统。无论是从文化形态的数量还是质量上考察,大传统的文化都显示出一种稳定、成熟、恢宏的气势,因而使该文化代代相传,不易被别的文化冲击所打断,小传统的文化一般由很强的区域性,变易性较大。当受到别的文化冲击时,其文化结构就会重组,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有学者认为他们与大、小传统异名而实同,大传统或精英文化属于上层知识阶层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的。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都大体可区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隐型文化,而知识经验和语言符号则主要体现为显型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①大传统对于小传统来说,是孕育、催生与被孕育、悲催生的关系,或者说是原生与次生的关系。②小传统之于大传统是取代、遮蔽与被取代、被遮蔽的关系。1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中传播知识经验、语言符号的主要方式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反,显性课程露乎其形,显乎其表,有着明显存在形式和结构,大多表现在课程表中。在显性课程中,传播信息的发出者主要是教师,教师(教科书)是传播媒介,学生是传播的受体。传播过程一般说来是始于教师,经于师生互动,终于学生的。语言符号、知识只能学而得之,并且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才能系统地掌握。P11012、透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方式,教育所进行的文化传播,对文化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111首先,它保存了文化,维持了文化生存。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统这种文化,这是不少人的共识。因为文化是个人从所属社会中得到的东西的总和,而不是单靠个人的创造获得的,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公或私的教育加以继承。其次,它促进成了文化积淀,塑造了民族性格。文化的积淀就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结果。教育对文化的经久保存和传播,直接导致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核。再次,它可以促使文化增值。教育在传递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的差异,赋予文化传统以新的意义。或因各文化要素的重组、整理、融合,使文化传统发生性质、功能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迸发出文化更新的火花。13、濡化定义:濡化是指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与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P11314、文化输入是指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互动过程。包括三类:直接传播(也称直接接触)、媒介传播(也称媒介接触)、刺激传播。P115直接传播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要素可能首先被邻近社会所吸取,然后逐渐向更为遥远的地方传播。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媒介接触而进行的传播,它是由第三方面的媒介产生的;通常是由起媒介作用的某些人或某个(些)群体把起源于某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待到另一个群体。刺激传播,是指属于另一文化的某个特质的知识刺激了本地的某一对等物的发明或产生。15、你怎么来看文化滞后的现象?P12116、涵化定义:涵化意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涵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接触的环境、条件、频率和深度;接触的相对地位,即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是相互作用的,还是非相互作用的。17、文化冲突:是指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P13018、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依照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可将文化区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从文化的内容出发,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人将三者分别称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也称深义文化)。从文化的地域上分,因地理区域中文化构成因素与结构关系上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有时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有人曾将我国地域文化作了下列的大致区分:河谷型文化,靠近河流的冲击草原,其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以中原地区为代表;草原型文化,生活在我过北部和西部,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山岳型文化,分布于山岳、丘陵地带,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海洋性文化,靠近沿海,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精神较强。从时间和发展序列上分,文化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前者产生于过去,延续于现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向未来;后者是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外来文化等的综合。从空间上分,可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表现形态上分,可分为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P13518、课程改革中,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19、社会主要文化形态间的冲突与教育:P141从宏观上来说,教育主要反映三种文化冲突。(1)文化内部的冲突,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2)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阶段(阶层)间文化的冲突(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一些社会情形中,本土文化并不等同于本民族文化,它有可能是某些外来文化本土文虎以后的产物)的冲突。20、教育的基础价值观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是指教育是培养“有用的人”还是培养“适用的人”。P14321、围绕教师与学生展开的文化冲突有哪些?P148这类冲突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教师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学生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引发的,主要变现为以下几种: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②教师群体间的文化冲突③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间的文化冲突④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22、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文化的结构或模式以及价值体系向本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借及整合的过程。P165只有那些导致文化结构或者说文化模式都发生变更的方式,只有文化中价值体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