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1、夸美纽斯的理论思想:他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主要贡献:(1)提出“适应自然”的重要思想(2)提出“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2、赫尔巴特的理论思想他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形成。主要观点:(1)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2)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程中心。(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提出了教育教学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强调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3、杜威的思想:其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他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主要思想:(1)提出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2)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式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5)论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4、教育的功能(1)教育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规模;B、生产力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D、教育再生产劳动力;E、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E、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F、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G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3)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A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D、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E、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F、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G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H、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5、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姐不补顺差)(1)阶段性的教育的要求是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身体发展速度和强度)体现在关键期;(3)互补性:长善救失,裨补缺漏;(4)顺序性:从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5)个别差异性6、人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2)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指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3)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缺一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儿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课程的开发;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的门类;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着课程的方向;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进步,影响着人的开发;学科:课程理论对课程有重要影响。8、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3)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制定的依据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管理。10、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及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情况:a、关注每一个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的形成。11、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最根本的标准)(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13、我国目前教学原则(固执起剑量力才是)(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6)因材施教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1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5、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16、培养有意注意的方法:(1)自我暗示;(2)情景想像;(3)培养间接兴趣,树立远大目标;(4)自我激励法;(5)训练听课技巧;(6)排除无关干扰。17、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1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有效运用记忆术;(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过度学习);(4)合理复习;(5)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复习的方法)19、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2)形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题字是能够启动运气的)(1)问题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情绪与动机;(7)酝酿效应;(8)个体的智力水平;21、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近,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动机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A、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任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应逐渐使外部动机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作用处于持续的激发状态中。B、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C、外部动机即被动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D、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者一定要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达到更好的成绩。2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归为五类,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3、成败归因理论:(1)内部稳定可控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动机;(2)外部不稳定不可控会产生侥幸心理,生气甚至绝望。24、如何帮助学生归因:(译分助法)(1)对学生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相信自己的努力与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成败的原因,多从方法和努力上入手。(3)帮助学生树立目标。(4)教给学生多种切实可行的学习办法。25、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一)学生身体方面因素(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年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二)心理方面(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三)外部条件(6)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7)教师的榜样作用。26、学习动机的培养(兴趣迁移归因于目标榜样)(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2)设置榜样;(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6)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27、学习动机的激发:(内外启发反馈结果)(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内外动机相结合);(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8、有效学习迁移策略的方法:(精编程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习方法。29、如何训练学习策略:(个人内化为特定主体并生成监控)(1)主体性原则,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内化性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3)特定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学习策略;(4)生成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给学生多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30、辨析:惩罚就是负强化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是减少抑制行为的过程,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31、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从外部条件来看,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有意义的学习倾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富强不易,两极开放掩饰逆反)(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2)情绪的强烈性;(3)情绪不够稳定;(4)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5)情绪两极性明显;(6)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7)逆反性。33、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34、人格的影响因素:(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4)自我因素;35、良好性格的培养:(1)树立效仿的榜样;(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36、气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