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第一节四、教育研究的分类p7-131.基础性研究:认识取向(提高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涉及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的研究),回答“为什么”;理论指导2.应用性研究:实践取向(改进教育活动,主要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有关),回答“是什么”及“怎么办”;丰富、修正、深化理论3.定量研究:采用量化、演绎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4.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方法,详细记录每个个案,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5.宏观研究:对教育内部相对较大范围的教育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和长远性6.微观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对某个特定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研究,注重对教育体系内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有较强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单一性7.中观研究: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通常是在一个领域、一个部门中进行的研究8.文献研究:也称书斋式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辨加工而获得研究结论;古老而富有生命力9.田野研究: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场景,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情境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并进行加工分析提取结论的过程10.实验室研究:按照某种假设,通过人为控制一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分析现象的变化及产生的结果,进而论证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高度控制性11.描述性研究: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并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规律和特征;有目的、计划12.探索性研究: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可能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13.历史研究:对教育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包括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制度、政策、理念、流派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对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实际活动的研究等14.现实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基本特证进行的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情况15.超前预测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面向未来16.教育价值研究:以教育研究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理性思辨的方法,回答“应该是什么”17.教育事实研究:以教育研究中的事实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回答“是什么”第三节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p18-191.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①设计阶段的方法②实施阶段的方法③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2.以问题性质为标准:①理论方法②实证方法③实验研究方法④历史研究方法3.以数据分析为标准:①量化研究方法②质化研究方法③混合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p281选题2查阅文献几级初步调查了解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4收集并整理资料5分析研究6撰写报告,最后得出总结第二节如何选择教育研究问题p30-381.确定研究问题的重要性:选择问题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确定了研究问题,就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决定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①从自身的研究兴趣所产生的问题;②课程学习或听讲过程中产生的研究问题;③在阅读书刊、收看节目和交流中产生的问题④和同学及老师讨论所产生的问题⑤课余兼职过程中产生的研究问题3.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选题的步骤:①确定研究领域②查阅相关资料③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④陈述研究问题第三节如何设计研究方案p38-521.建立研究假设2.选择研究方法3.选择研究样本4.确定研究变量5.形成研究计划6.研究方案的论证第三章教育文献研究第一节一、文献及其类型p68-69(选择)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上。根据文献内容加工程度分为:零次文献(某些事件、行为、活动的当事人所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如个人日记、教师日志、手稿、信件、笔记、自传等)。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一级文献,直接记录事件、活动、行为经过的研究成果、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有很高的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级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或摘录内容要点,并按一定原则、方法或体例编排的系统的便于查找、检索的文献,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的特点)。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献、三级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综述全面,信息量大,具有综合性、概括性和参考性特点)。根据文献来源分为:图书类文献、期刊报纸类文献、论文集类文献根据文献呈现形态分为:印刷物类文献、影像类文献、电子类文献第四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二节一、教育文献的主要类型p721.书籍:名著要籍(最有影响的权威著作),教育专著,手册、工具书,论文集2.连续出版物:报纸,期刊(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实用、最便捷的来源3.教育档案:年鉴(三级文献),教育法令集,会议文献,学位论文4.电子资源:图书目录,电子期刊,数据库,参考工具书第四节二、教育文献综述的撰写p95收集文献要注意什么第四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二节问卷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p110-1181.问卷调查研究的特点:高效性、客观性、统一性、广泛性、定量性2.问卷调查研究的步骤:①确定研究问题、内容②编织问卷③试测与修改问卷④正式施测⑤数据统计分析⑥撰写研究报告第三节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p118-1251.访谈调查的特点:灵活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深入性2.访谈调查的类型:以访谈员主控程度划分: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以调查对象数量划分: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以访谈的次数划分:一次性访谈,重复性访谈以人员接触情况划分: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网上访谈3.访谈调查注意事项:访谈提纲应注意的问题:准备恰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考虑合适的交谈主题、合适的提问方式和措辞访谈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明确目的和价值;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但要有一定的距离);提问明了易回答;观察被访者心理变化;掌握访谈时间;严格保密性原则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第一节一、教育实验研究p150-154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控实验变量,观察与此相伴随的因变量的变化,用以揭示教育因果关系,深入认识教育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2.基本类型:真实验:至少有一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是由研究者人为地改变的,以便确定对变化的影响。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变量可能不止一个,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处理中应是随机指定的,一般在实验室进行。准实验: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教育实际中,一般开展准实验研究和前实验研究。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p157-1601.效度: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也指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内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否被合理、精确地予以解释。外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它情景的程度。2.信度:研究的可靠性;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内在信度:是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①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②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③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④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判断: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答案】错误【解析】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第六章课堂观察第一节教育观察1.基本类型p190-192自然情境观察:观察者对观察场所不作任何事先安排,对观察对象的行为或活动内容不作任何控制,观察对象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的情境之中,观察者如实记录观察到的行为或活动;较耗时间和精力实验室观察: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场所作为可加控制的实验室,事先安排教学环境,观察并记录被研究者在行为或活动上的变化,获得研究所需材料;实施较为困难直接观察:观察者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者进行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可靠性、真实性间接观察:借助实物或一定的仪器设备间接地对某种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从而获得研究资料,扩展了观察的深度与广度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根据观察的目的,事先确定好观察的内容、项目,制定出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步骤,设计好观察表格,并在实际观察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方案进行观察非结构式观察: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要求,没有明确的观察内容和范围,没有具体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步骤,也没有具体的记录表格,而是采用一种弹性的态度,根据具体情况而有选择地进行的观察2.实施程序:界定研究问题,制定观察计划,开展观察与记录,整理分析记录资料,得出研究结论第二节三、观察记录工具的开发p202-205两个阶段:1.分析设计阶段2.试用修订阶段第七章课例研究第一节一、课例研究的含义p224-2271.含义:课例就是用于研讨教学或观摩学习的课堂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呈现,是师生课堂生活的真实记录。课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课堂生活的纽带与桥梁。2.呈现方式:以课堂实录文本形式呈现、以生动的实景课堂视频录像形式呈现3.一个完整的课例呈现由四方面构成:1.主题与背景(主题是课例的关键要素)。2.课堂情境与描述。学科课堂教学是课例的载体3.问题与讨论4.诠释与研究4.课例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教学案例是课例的特殊化课堂教学案例:是对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较详细的叙述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或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分析和思考;呈现特定的问题,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基于课堂改进的教师在职学习方式,是通过一群教师聚焦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透过课堂观察,在不断行为自省、调整的过程中完成的研究。课例是课例研究最终形成的成果表达形式。第九章个案研究第一节一、个案研究的含义p290-2911.含义: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机构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较为长期的跟踪研究,弄清研究问题的现状、原因乃至如何进行干预的研究方法。2.特点: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过程的深入性,研究手段的多样性3.优势与局限性:优:结果更具针对性,过程更具生态化,为特殊事件的研究所必须。劣:难以重复验证,结论缺乏普遍性,主观性较强。第十章教育行动研究第一节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p319-3201.定义大致可归纳为三种:1.教育行动研究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2.行动研究者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并达到专业理想的过程3.行动研究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运动。2.发展历史:教育行动研究在英国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