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概念理解与辨析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社会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公民教育学:公民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它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跨越各学科领域的边缘性学科。公民教育学旨在强化公民意识、促进公民能力、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科学派:(社会本位角度的考察)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实证、科学;关注教育与社会关系。2.教育功能论:古代的生物有机体说,由帕森斯。默顿集大成,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主流派别。基本观点是结构与功能;共识与整合;稳定与和谐。涂尔干的教育功能论:地位与论著;大量关于教育、宗教、自杀、法律和犯罪的论著,学门化和科学化,独立学科。社会化与失范;教育已在促成个体社会化,生物人,社会人;机械团体,有机团体,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定位,导致社会失范。教育功能;国家性、社会性、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供给人们所欠缺的规范和认知架构,使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影响和局限:适应静止缓变时代;难以应对变迁。帕森斯的教育功能论:地位与论著。核心概念:价值共识之机会均等,成就取向。教育与社会控制:公共性与职业性的双重要求;角色任务(客观要求)及角色期望(主观期待)两方面能力。教育功能论简评:优点是关注协调发展;强调平衡稳定,重视教育与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不足是高估价值共识的作用;难以从容面对社会变迁;仅仅注重社会对个体的塑造;片面看待人性。AGIL图示:见书32页。帕森斯最重视社会系统。他认为,任何一个活系统要持续存在,必须解决四类系统需求或四个方面的均衡需求。A:任一系统为达到目标而从环境获取资源的问题,即“外部适应”;G:系统形成和坚持长期目标的问题,即“目标达成”;I:系统内个部分间的关联和协调问题,即“内部整合”;L:面临着持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的新输入,系统保持自己特有形构的深层力量即“模式维持”。在社会系统中。经济适应环境,政治达成目标,社会整合内部,文化维持模式。教育冲突论:见书33页。主要代表:第一美国学者米尔斯“权利精英论”社会冲突主要存在于权利精英与无权公众之间。第二美国学者科塞“冲突功能论”,他认为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正”功能第三德国学者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社会本身具有辩证的两面性:静态的均衡性与动态的冲突性,结构的稳定性与变迁性;系统的整合性与冲突性;各部分功能协调的正功能与反功能;成员的价值共识与价值强制。冲突社会性的基本观点:社会冲突具有必然性;社会变迁具有普遍性;社会关系具有强制性教育解释论:见书36页。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见书38页。抵制理论:见书35页。基本观点: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于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地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发生的。代表有艾普尔、吉诺思、威利斯。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见书35页。“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布迪厄将其划分成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三种基本形式。3.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记其产品。其中文化包括两部分,一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另一为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见书94页。机会与教育机会:机会,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见书112页。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直前式社会剧变和振荡式社会剧变:直前式在166页,振荡式在175页。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毫无疑问必须是人的现代化,这是人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身份之必然,也是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向度。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和教育继续职业社会化见书15页和218页。二、问答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象论的辨析与选择):见书。学科性质(规范学科和事实学科,规范性研究范式和试验性研究范式,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关系解读):前两个明确书上也有。研究方法论:见书16页。2.教育功能论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涂尔干与社会学精神、帕森斯与AGIL图式):见书31页。3.教育冲突论之新韦伯主义(借用韦伯的社会冲突、支配过程、身份集团等概念来分析):见书34页。冲突论之新马克思主义(借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概念阶级斗争、社会再生产、反抗来分析):见书34页。4.新马克思主义之社会再生产、文化再生产、抵制理论:见书35页或者上面那题。5.教育解释论之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见书37页。6.教育社会学的当代新进程(研究角度、主要分支、现代特点和当代趋势):见书36页(待定)。7.不同经济结构下教育职能的特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见书57页。8.不同政治结构下教育控制的特点(集权与分权):见书76页。9.不同传递结构下教育权威的演变(家庭中心、学校中心和非学校中心):见书100页。10.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质和指标、各国谋求教育机会均等的主要主要政策性措施、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机会的当代演变:11.在社会差异中,经济阶层和文化阶层的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比较:见书122页。12.性别差异下教育机会的不同偏斜:见书143页。13.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见书156页,还有小标题。教育史社会变迁的条件。14.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的不同变迁状况:15.社会观念混变导致的教育失范及最根本的教育失范状况:见书188页。16.教育重构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表现:1、教育重构是教育系统部分成员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发挥的结果2、教育重构在时间上常常存在“滞后”现象,有可能系技术性因素所致,也可能源于教育系统对于社会变迁本能的甚至自觉的抵触,这其实从反面证明了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存在。3、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并非无所不能。4、教育重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不断自我循环的结果。17.教师双重基本角色的社会学特征:见书202页。18.教师权威的类型(来源)及变化:见书207页。19.教师职业社会化:见书214页。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