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十大亮点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规划纲要》十大亮点解读人民教育期刊2010.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和制定过程历经两年的时间,已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一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谋划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行动指南。《教育规划纲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上、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在世界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和制定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全文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部分组成,共22章,70条,同时包括序言和实施两方面内容。本文通过对《教育规划纲要》十大亮点的分析,深入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创新。第一次明确确定“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签过”,“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思想。中国是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可能走西方列强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掠夺实现强国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家现代化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仅仅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规模质量的高度,陆续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目标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形成一体,构建成了未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就教育自身而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基础,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关键,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是目标。通过未来10年的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奠定人才和人力资源基础。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软肋。到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对人的影响巨大。一个成功的起点,将成就人的一生;一个失败的起点,将有可能毁掉人的一生。孩子的未来,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在《教育规划纲要》首次公开征求意见中,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均列首位,社会强烈呼吁重视学前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中国学前教育具有发展基础弱、普及起点低的特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园所建设、教育投资、师资配备和传统文化影响等多重矛盾及问题,《教育规划纲要》起草小组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从85%下调到75%,又再次下调到70%,并将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体现了需求与可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实施上述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以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重要策略。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将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将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次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曾在2006年提出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之后,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部分孩子上好学到所有孩子都上好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比,其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义务教育发展任务发生了根本改变,从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控制学生的辍学,向“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转变。第二,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向“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转变。第三,保障机制建设,正在从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转变。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追求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的目标转变。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和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双双突破50%。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期待,《教育规划纲要》在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更加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更加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更加强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评价从由培养人的学生“说了算”,向由使用人的企业“说了算”转变。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在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参与权和否定权。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一次重要转折!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改革劳动用人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思想。人力资源强国呼唤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呼唤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本质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2020年达到40%,中心城市达到50%以上,特大城市达到60%以上。工程师、科学家培养规模世界第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保持世界第一,质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建设实现质的突破,争取有若干所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能够进入世界前30位。第一次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传统教育规划常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划作为“规定性动作”,这既是我国教育发展阶段的反映,也是传统教育在规划思想、规划能力方面的差距。《教育规划纲要》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列专章进行谋划。这反映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需求水平、教育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教育规划纲要》将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化作具体目标和行动策略,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学习条件,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从聚集和扩大教育资源,向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转变。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教育体制改革为核心,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扩大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机会、提高普及水平。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系统配套、整体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其所涉及的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六大改革,核心聚焦到一点——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第一次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既重视教育宏观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更加重视教育微观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如果说,学校是教育的细胞,现代学校制度便是学校的灵魂。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为重要内容,旨在推进依法治教,克服行政化倾向;旨在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旨在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二是要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三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新的管理模式;四是引入社会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五是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能力不断增强。对于教育要不要提国际化,社会各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教育规划纲要》在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建议,求同存异,明确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判断,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新体现,是中国教育持续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其目标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第一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关心的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问题。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升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从教师待遇、教师素质和教师管理三个方面全面地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第一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这是从1986年恢复教师职称评定以来教师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师职务(职称)管理系列,建立统一的教师职务(职称)管理制度。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利于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