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全社会的大问题。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每一位教师都在苦苦探索。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用他的实践和成果圆满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老师多年来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的被王老师的教育之道和行事方式所折服。社会对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有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照本宣科,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着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每个个体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一种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我有一个学生04届的,初中毕业时考上师大附中,他刚进这个学校时,成绩在班级里是比较排后的,上英语课象听天书一般,但他不灰心,自己琢磨一套学习方法,如上数学课记笔记,回去再整理消化,英语不懂的地方缠着老师提问,最后把老师都问烦了。做错的习题订在一起,几年下来厚厚的几大本了。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年,他被复旦大学预录取,实现了他的梦想。我们有些教师,总认为多做一些习题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非常反对这种观点,学习不等同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全忘记了。因此,“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50名学生。与提高学习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的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应在做题时思考,而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作为我们教师来说,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庖。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问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因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金战老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的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或成果。鼓励,就是把人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鼓励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希望在别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是班级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老师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的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来判断老师对我的重视程度,我想,学生也会有如此想法的吧。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似一件小事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名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名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的功力之一。我们学生的问题大多数不是由于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根据专家调查分析得出: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1、学生有很大的压力感。2、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4、人际关系敏感。5、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希望,整日没精打采。6、焦虑。心里烦躁。7、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8、适应不良。9、情绪不稳定。10、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我觉得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他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个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受到了伤害,受到了心理打击,是难以愈合的,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教师应善于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暴力倾向、多动症的孩子,更要密切关注,处理问题方式不能过激,要循循善诱,老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化解矛盾。我们学校的孩子在上面所列举的10条心理异常表现中突出有(3)(5)(6)(9)(10)特别是第(5)和第(10)条,反映出孩子们内心深处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王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启发,说是有二个学生上课为了一件小事打起来了,别人劝也劝不开,王老师当时也在教室里,他没有上前去劝,反而笑着说:“看看你们俩,多有男子汉气概啊!拉架的同学松开手,看他们俩怎么样打!”结果,这两位同学情绪放松下来,反而不打了。这时候,王老师把他们两位请出了教室,让他们解释打架原因,然后进行妥善处理,在这件事情上面,王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有艺术性,如果老师当时的态度比较强硬,那么学生完全可能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心理,那么这一天的课就可能没有效果了,甚至于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对老师可能有一种对抗的情绪。而王老师这样做,很轻松地化解了这一问题。这也提示我们,遇到突发事件,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冷静,这样才有可能把问题处理好。王老师在人大附中所带的一个55人的高中班有37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进入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这也许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王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心理疏导,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教条主义,由于我们的学生和他的学生在各方面的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方法上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决不能生搬硬套。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更新理念,不断的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应该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时俱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