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王耀东(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敦煌文献中蕴含着大量的方言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既能研究唐五代西北地区的方言,也能印证和研究现代西北方言,还能解决同期传世文献中有关方言的一些难题。关键词:敦煌文献西北方言传世文献敦煌文献绝大多数为写本,抄撰者受其方言影响,在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方言印迹。然而,有资料显示,在1997年以前产生的762篇(本)敦煌语言学论著中,涉及方言者仅为46篇(本),这还包括日本学者的8篇(本);①张涌泉先生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一文,是一篇关于敦煌语言文字研究的总结性的、纲领性的文章,但文中对方言问题却一笔带过,语焉不详;②黄征先生的《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一书也没有特别提出方言研究的问题。③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专门论述敦煌文献方言学价值的文章。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拟结合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对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略作介绍。一、用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上)——语音首先要说明,“唐五代西北”只是个大致说法,无论时间或地域都不确切。用敦煌文献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始于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④其后有一些学者踵武罗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敦煌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1、俗文学中的韵文敦煌俗文学中的韵文有变文、曲子词、通俗诗、俗讲、俗赋、押座文、解座文等。对这些韵文的韵脚进系系联,可以归纳出其用韵系统,再和《广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推知其中的方音成分。龙晦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对一些敦煌变文和歌辞的押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几个重要特点,如,鼻韵尾有脱落现象,豪侯通韵等;⑤张鸿勋先生的《敦煌讲唱文学韵例初探》⑥和张金泉先生的《敦煌俗文学中所见的唐五代西北音韵类(导言)》⑦都是这方面较重要的文章。下面以变文和曲子词为例说明敦煌俗文学中的韵文的方音研究价值。(1)变文这里有四组变文的韵脚字:①波.、花、河.(119);②沙、家、差、花、罗.(427);③斜、罗.、娥.(276);④过.、娥.、和.、迦、婆.(798)。按:括号中为《敦煌变文集》页码,⑧加点字为《广韵》歌韵,未加者为麻韵。通过系联,我们发现这四组韵脚字在变文中可以互押。由此初步推出,歌麻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属于同一韵类。周大璞先生的《敦煌变文用韵考》、《续一》、《续完》三文,以变文押韵字为依据,归纳出变文用韵二十三部;⑨周祖谟先生的《敦煌变文与唐代语音》对韵部的介绍更为详细;⑩都兴宙先生王耀东(1970—),男,甘肃陇西人。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古代语言学文献研究。①郑阿财、朱凤玉:《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②张涌泉:《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③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④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22年(1933)。⑤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⑥张鸿勋:《敦煌讲唱文学韵例初探》,《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8页。⑧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文中变文均出该集,引用多次的文献只注一次版本。⑨周大璞:《敦煌变文用韵考》、《续一》、《续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年第3、4、5期。⑩周祖谟:《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01-244页。2的《敦煌变文韵部研究》则进一步深化:“本文打算仍以《敦煌变文集》中所收录的变文作品押韵韵字为主要材料,参照变文写本中的异文别字及同期的敦煌曲子词等反映出的语音材料,建立敦煌变文的二十四个韵部,并以之与《广韵》音系(即《切韵》音系)进行简单的比较,试图说明变文韵部所代表的语音性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充。”①(2)曲子词《捣练子·孟姜女》第二首:“辞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②按:末句“婆”字,肯定入韵。依《广韵》,“婆”属戈韵,而“房”、“娘”属阳韵,不能相叶,此处相叶是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方音实际。在利用曲子词研究方音方面,张金泉先生的《敦煌曲子词用韵考》详细介绍了敦煌曲子词的十八个韵类,并编制了韵谱;③汪泛舟先生的《敦煌曲子词方音习语及其他》在某些叶韵问题上,对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之说有所补充,而对龙晦先生之说有所纠正。④无论是变文还是曲子词,来源都很复杂,所以通过韵脚系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我们认为,准确地鉴别语料的产生地域和用现代活方言去辅证是保证结论可靠的有效手段。2、韵书字书残卷、音义残卷和对音材料这类材料主要有《切韵》系韵书残卷、《开蒙要训》、《字宝》、《俗务要名林》,还有古籍音义残卷、汉藏对音材料等。这些材料中保存了许多唐五代西北方音。《开蒙要训》(《敦煌掇琐》本⑤)是小学识字课本,用汉字注音。请看,梯:听(334);荠:精(333);鼎:帝(332);犂:令(332);髻:敬(331);憩:庆(329);提:亭(330);鈚,兵(331);䏶:病(331);㖒:听(331);翳:暎(331)。按:括号中为《敦煌掇琐》页码。这是《开蒙要训》中全部梗摄字与阴声韵(止蟹两摄)互注的例子。结合今天敦煌方言无后鼻音韵尾的现状,⑥我们就可以推知唐五代西北方言中后鼻音韵尾有脱落现象。在利用这类材料研究方音方面,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成书最早,影响也最大。其《自序》揭示了写作目的:“究源竟委地利用这一批可靠的材料把它所代表的方音系统给拟测出来。”该书主要内容有: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从《开蒙要训》的注音中所窥见的五代敦煌方音;唐蕃会盟碑中之汉藏对音。更值得借鉴的是,书中列有“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一节。其它重要成果还有:周祖谟先生的《骞公楚辞音之协韵说与楚音》和《论文选音残卷之作者及其方音》⑦、刘燕文先生的《从敦煌写本字宝的字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等。⑧周祖谟先生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所收韵书,绝大多数出自敦煌石室;⑨张金泉、许建平两先生合著的《敦煌音义汇考》,堪称敦煌遗书音义类写卷的集大成之作。⑩上述二书,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者咸可取资焉。3、各类写本的别字异文别字异文出现于各类敦煌写本。如,曲子词《还京乐·斫妖魅》:“知道终驱勇猛,世间专,能翻海,解移山,捉鬼不曾闲。”《皇帝感·新集孝经十八章》:“乾坤两卦顺阴阳,星辰日月耀①都兴宙:《敦煌变文韵部研究》,《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②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9页。③张金泉:《敦煌曲子词用韵考》,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④汪泛舟:《敦煌曲子词方音习语及其他》,《教煌研究》1987年第4期;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卜天寿论语写本》,《考古》1972年6期。⑤刘复:《敦煌掇琐》(《敦煌丛刊初集十五》),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⑥刘伶:《敦煌方言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页。⑦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第168页和第177页。⑧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36-252页。⑨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年。⑩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汇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3三光。一圣之中有一主,臣忠子孝在天王。”①按:“解移山”原作“解余山”,“之中”原作“诸中”。《敦煌歌辞总编》采纳了龙晦先生的观点,②改成现在这个面貌。这两处异文说明,在敦煌曲子词中,遇摄和止摄有混用现象。又如,《广韵》中冬韵与东韵不通,而在敦煌医药卷子中,“门冬”写作“门东”(S6052),“款冬”写作“款东”(龙530-445),“缓冬”写作“款东”(P2755)。彭馨据此认为:“在上述三个卷子书者的方言中,东韵和冬韵已经合流了。”③在利用敦煌写本别字异文研究方音方面,邵荣芬先生的《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有导夫先路之功。邵先生根据变文、曲子词等写本的别字异文对唐五代西北方音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对后来的研究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邵先生虽然没有建立具体的韵部或韵类,但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韵调三个方面都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还对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有所补充和修改。④另外,宁希元先生的《“标音系”的古书与变文中的假借字的解读》和张金泉先生的《敦煌变文假借字谱》也是两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章。⑤二、用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中)——词汇敦煌文献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唐五代西北方言词。如,《菩萨蛮·千般愿》:“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⑥按:“日头”,即太阳,今陇右方言尚有。又如,《无常经讲经文》:“转眼艰难声唤频,由不悟无〔常抛暗号〕。”⑦按:“声唤”,因忧愁或疼痛而发出的叹息或呻吟,今陇右方言尚有,如:“父亲躺在炕上,不时地声唤。”孙其芳先生的《敦煌词中的方言释例——敦煌词校勘丛谈之二》较早地论及敦煌文献方言词的问题;⑧景盛轩《大般涅槃经异文研究》(按:用的是敦煌文献南北各种影印本)认为,该经的异文是由方言和通语的差异造成的,北本多用北方方言而南本多用通语,如,牢与固,曹与等,锉与短等;⑨黑维强先生《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的词汇研究价值》中说,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的词汇具有“俗语词和方言词语的价值”。黑文对此论之较详,并列有大量例证:“先看第一类情况,即现代汉语没有继承的词语。……P·3560v《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是当时敦煌县地方用水细则的一件文书,记录的完全是当地的有关事情。其中有‘先进(优先顾及)’、‘下尾(河流的下游)’、‘行水(放水)’、‘收用(使用)’、‘轮转(轮流)’、‘河母(主干渠)’、‘克须(必须、务必)’等,都可能是当时的方言。……再看第二类情况的例子。一是保存在西北地区方言中。……例如,‘搋(击打)’、‘豆昔子(豆昔料)’、‘乏羊(不能随群放牧的瘦而弱的羊)’、‘分擘(分开)’、‘革(枙)子(套在牲畜颈上的曲木)’、‘价、贾(犹‘时’,表示某一时间)’、‘看(招待)’、‘命过(去世,死去)’……二是保存在其它方言中。……如‘吴方言的“拔(回转)’、‘夜头(夜晚)’、‘赣南方言的敦(指畜生去势)’、闽南诗山话的‘知当(承担)’。”⑩近几年来,学者对敦煌文献方言词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人的初衷是印证现代方言。三、用来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下)——语法唐五代时期西北方言是强势方言,所以敦煌文献中的方言语法,有许多后来进入了通语。因此,研究敦煌方言语法可以更好地了解近古汉语语法之由来,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少。胡竹安先生的《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和于夏龙先生的《敦煌变文“是”字用法分析》是①《敦煌歌辞总编》第1030页和第735页。②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③彭馨:《敦煌医药卷子中的记音与俗音》,《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第4期。④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⑤宁文见《敦煌学论集》,第235-249页;张金泉:《敦煌变文假借字谱》,《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增刊。⑥《敦煌歌辞总编》第326页。⑦《敦煌变文集》第668页。⑧孙其芳:《敦煌词中的方言释例——敦煌词校勘丛谈之二》,《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⑨景盛轩:《大般涅槃经异文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267-274页。⑩黑维强:《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的词汇研究价值》,《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4两篇很有启发性的文章;①祝敏彻先生的《敦煌变文中一些新生的语法现象》介绍了唐五代西北方言语法具有的五个特点,即,新产生词尾,新产生代词,新产生动量表示法,新产生介宾词组,新产生特殊递系式等;②黄征先生的《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有《敦煌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