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许福德刘维五O四厂医院放射科(兰州730065)【摘要】目的结合GMM1000mA数字化X线影像系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使用体会,研究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对14例血管性介入治疗患者用低剂量低浓度的碘造影剂对外周血管进行DSA造影,相应图像做后处理,观察血管显示情况。结果所用造影剂浓度可稀释至40%,用量约为普通动脉造影量的40%~60%。直径1mm以下的小血管和常规造影不能显示的小病变都能显影。造影方便快捷,图像质量优良,完全显示了靶血管及病灶的特性。结论DSA明显降低了造影剂的浓度和用量,减少了造影副反应;DSA强化血管造影的分辨率,能极好的显示细小血管,缩短了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时间。因此DSA在介入放射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关键词】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放射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把血管造影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的技术[3]。它可以将含碘浓度低的血管影像提高,将细小血管增强到肉眼可见水平,便于研究血管疾病或其他原因疾病所致异常。本研究对我院14例利用DSA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旨在探讨DSA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搜集2004年2月至2005年7月利用DSA进行介入放射诊疗的病例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2~76岁,平均51岁。14例患者不同部位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情况如下:产后大出血UAE(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行TAI(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2例,原发性肝癌行TACE(经导管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术)4例,肝血管瘤介入栓塞3例,腹部血管造影2例,下肢动脉造影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成功后先后对腹主动脉、髂动脉及其各分支、腹腔干及其各分支、肾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大部分外周血管做DSA。造影剂用非离子碘剂(Omnipaque300mgI/ml),浓度稀释至40%左右,用量为常规用量的40%~60%,观察造影图像后根据需要进行灌注和/或栓塞治疗。2采用意大利GMM1000mA数字化X线影像系统和LFAngiomatIllumena高压注射器。摄片速率6~15帧/s,实时减影或造影后图像处理,减影程度50%~100%。后处理包括象素移位、边缘增强、电影回放等。根据曝光情况调整亮度、对比度以及蒙片序号。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中,采用近台操作,通过脉冲透视、数字点片、路径技术、图像冻结、回放对比及信息实时显示,使操作时间缩短并容易进行选择或超选择插管同时减少患者及操作者受线量。2结果14例患者均造影成功,获得了优质的图像。其中:4例肝癌DSA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团甚至异位供血动脉,实质期可满意显示瘤体染色、形态大小、边界及显影特性,以供制定化疗栓塞方案。2例产后大出血清晰显示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大小,而后选择靶血管予以栓塞。3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血管瘤特有的“树上挂果征”及病灶的大小范围,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栓塞的路径及碘油栓塞的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1例下肢动脉造影患者清楚显示了股动脉附壁血栓的大小、部位及对血流的影响程度。其他几例正常的血管造影清晰显示了血管各级分支走行及正常的解剖关系。所有病例均能显示直径1mm以下的细小血管。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可清晰显示原来重叠于骨骼、软组织和充盈造影剂阴影下血管或异常造影征象(图A、B),而不致于忽略对其应有的治疗。通过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使减影程度进行调整,隐约显示骨骼影像,在清楚显示血管的基础上又不失解剖参考定位标记(图C),为下一步超选插管创造路径图。另外电影回放、实时减影、路径技术、Gamma补偿和反转对数处理等技术的正确应用可有效节约操作时间,同时减少医患双方受线量。本组病例的介入治疗由于DSA的应用,完成整个手术平均每次用时40min~1.5h,累计透视曝光时间极大缩短。3AB表1血管造影常规法与DSA造影剂用量比较C图A:未减影图像,血管与骨髂软组织重叠,小血管分支显示欠佳。图B:减影后图像,无骨髂软组织重叠,细小血管显示清晰。图C:减影程度至70%,血管显示良好,隐约见骨髂影像,可作为解剖定位参考标记。3讨论当前随着计算机、电视系统、X线影像增强器和数字电子储存设备的飞速发展,其DSA的影像质量日臻完善[4]。DSA具有很高的低对比分辨率及功能强大的数字后处理技术,非常有利于造影和介入治疗操作,节时省力并能减少X线照射剂量。对显示血管系统,尤其是脏器内血管和肢体小血管方面,仍以DSA为“金标准”,因此DSA技术广泛应用于影像学诊断领域和介入诊疗当中。3.1可使造影剂的浓度和用量明显减少。常规造影用量DSA造影用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腹腔干肾动脉锁骨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30~50ml30~40ml20~30ml25~30ml20~30ml20~30ml15~25ml20~30ml15~20ml10~20ml15~20ml10~20ml10~20ml10~15ml4在DSA系统下血管造影操作方便,能实时观察到血管造影结果、动态观察导管、导丝和造影剂等的行程,从而缩短了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时间。同时降低了造影剂的浓度和用量(见表1),DSA的造影剂用药量仅为普通血管造影的40%~60%。减轻了因药物引起的心、肾过度负荷及病人的疼痛感等并发症,降低了由于用量过多带来的碘过敏反应的风险。由于非离子碘造影剂价格昂贵,减少用量还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2强化血管造影的分辨率,显示细小血管。DSA消除了骨骼、软组织等血管以外的影像,突出了血管,强化血管造影的分辨率,能极好的显示细小血管[2]。减少分支血管互相重迭,利于分析。对于术前有时难以做出全面正确判断的病例,根据造影情况,术中可及时确定或改变介入治疗的方案。如中晚期肝癌常伴有动静脉瘘、门脉癌栓等各种复杂并发症,DSA在显示这些异常造影征象方面较为敏感,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时,治疗方案随DSA造影表现而定,可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或能发现供血之侧支血管,使介入治疗术中最常遇到的这种困难随时获得解决途径。另外通过DSA的瞬间减影和实时显像,常可在碘油沉积至肝癌瘤体内之前判别新进入的造影剂或复发之肿瘤染色,从而在术中既可确定追加药物、栓塞剂的种类和用量。3.3图像数字后处理技术,使介入诊疗安全、节时、有效。后处理技术由于快速摄影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移动伪影的消除,如呼吸、吞咽、肠蠕动等造成的伪影,可提供更多的血管生理、病理信息[1]。利用DSA进行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中,采用脉冲透视、数字点片、路径技术、图像冻结、回放对比及信息实时显示,使操作时间缩短并容易进行选择或超选择插管,减少患者及操作者受线量。这是常规造影法无法比拟的。总之,DSA在介入放射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使得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方便、精确地进行,促进了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参考文献1李麟荪.临床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8.2余建明主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3祁吉主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4吴沛宏,数字化医学影像学科“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与实践。《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7.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