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德国最近的农业科技摘要德国科技界十分重视植物遗传育种和动物优良品种的培育。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重点已由过去强调高产、稳产而转变为以优质、抗性强为目标。目前,德国已在小麦、黑麦、燕麦等麦类产品品质及抗倒伏、抗白粉病、锈病和穗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培育出了高营养、高晶位的啤酒大麦。为解决温室效应和地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所造成的影响,德国科学家正在加强对植物基因的研究,以求培育出既能适应气温变化又能获得稳产高产的耐热作物新品种。关键字:育种、生态、多样性.培育优良品种近年来,德国科技界十分重视植物遗传育种和动物优良品种的培育。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重点已由过去强调高产、稳产而转变为以优质、抗性强为目标。目前,德国已在小麦、黑麦、燕麦等麦类产品品质及抗倒伏、抗白粉病、锈病和穗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培育出了高营养、高晶位的啤酒大麦。为解决温室效应和地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所造成的影响,德国科学家正在加强对植物基因的研究,以求培育出既能适应气温变化又能获得稳产高产的耐热作物新品种。德国在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能源植物,开发生物能源方面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政府就号召农民种植再生经济作物,以替代矿产资源、化工原料等。1998年全国再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万公顷以上,为化工、造纸等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原料。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培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了绿色能源产品。为适应德国和欧美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德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期生产出更多的有机食品。目前在德国已有生态农业企业6000余家,全国上市的有机食品品种已达200多个。预计在1~2年内,德国的生态农业企业将发展到10万家以上,约占农业企业总数的1/6左右。为保护好自己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生态种植者协会积极施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生物技术防止或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要求每个企业兼业饲养家畜,种植饮料作物或牧草,注意轮作等,不能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物。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探究阶段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关注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德国农业科技人员十分注重保护农业、林业的基因资源。德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粮食、农业和林业的基因资源国家计划。除国内研究活动之外,德国农业科技人员还积极参加了欧洲农作物基因资源合作项目,并在国际协约中承担了维持和持续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义务。参考文献【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259页.【3】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65页.【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285页.【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7】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8】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205-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