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13、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1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5、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它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其品德发展的方法。17、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水平。二、简答题:(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1、任何社会的德育内容都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民族的要求。脱离一定社会、阶级、民族要求及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内容是不存在的。2、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也是制约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因素。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依据主要是:1、该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2.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很复杂的。(1)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3)德育方法还受到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和德育原理原则的指导。(4)德育方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它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的,它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3.简述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答:(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3)善始善终,循序渐进(4)协调一致,互相配合4.简述德育工作者的劳动特点。答:(1)复杂性(2)创造性(3)长期性(4)主体性(5)示范性(6)连续性、广泛性5.组织和开展好德育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答:(1)目的明确而正确。(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4)德育活动过程组织得合理而严密。(5)师生双方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6、具体的德育方法?1.思维训练法2.情感陶冶法3.理想激励法4.行为训练法5.修养指导法7、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劳动教育思想、集体教育思想、纪律教育思想8、说明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3.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9、联系实际说明德育应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1.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序列化地安排德育内容和组织德育活动。2.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善于把握学生品德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提供新内容、新方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3.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10.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11、12—14、15)动荡性;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熟性。11、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12.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13、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14.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15、德育基本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品德教育与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6、德育方法的分类: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行为训练法、品德评价法17、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要进行品德教育;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18、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差异性的主要表现:19、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推动学校过程的形成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20、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21、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23、德育工作者劳动的主要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24、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协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协调学校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组织和各德育途径的关系25、学校德育管理的模式: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26、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三、论述题:(一)、述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1.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1分)2.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分)3.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2分)4.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2分)5.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的反应。(2分)6.一般来说,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3分)7.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培养人的品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多端入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3分)(二)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时,要注意德育原则中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1、这个原则要求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形成和发展。2、该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而每个学生的品德中又都是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的,他们的品德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统一体。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品德中的优点、长处等积极、进步的因素不断发扬、成长、扩展,并依靠它去将学生品德中的缺点、弱点、不足等消极、落后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先进的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品德由优良变为更优良,由不良变为优良。3、贯彻该原则的要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学生。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三)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理论和德育理论制订的指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的具体内容(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三)订德育计划时,需注意:(1)要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研究具体学校的性质、类型、特点和教育目标,总的教育计划与德育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的品德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具有科学性、综合性、连续性、激励性的德育计划;(2)要根据学校各组织、部门、工作和人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提出具体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使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3)对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进度、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应提出明确的要求;(4)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经常检查,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5)计划的制订、检查和修改都必须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