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农村的建设,而农村养老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老年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老人花钱难、住房难、看病难、儿女孝顺难、精神慰藉难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国家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社会老龄化加剧家庭发生结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下、农村中青年尊老观念淡化;要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现状,一定要紧抓农村发展机遇,坚持新农村建设,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构建全民性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发展社区组织、发展公共事业、加强孝道教育,使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养老调查报告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就开始上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从经济、政治及社会等诸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目前虽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且老龄人口绝对数大,对我国造成的压力尤为沉重,人口老龄化己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也极为庞大。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不同,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口(不包括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的老年人口)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他们的老年保障几乎完全由家庭提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又裹足不前。农村老年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无法体现社会公平,并且最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以及最近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并作了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部署,为新农村的长足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理顺了体制,而农村养老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2-村建设到底给农村的养老带来多少实惠、还有哪些不足、带来哪些不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徐州市铜山县三堡镇的潘楼村作了细致的调查,考虑到农村老年群体的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采用代填问卷调查法,访谈以及观察法等调查方法。一共调查了143人,有效问卷143份,同时还利用了当地村民委员会提供的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了该村新农村建设中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以此反映老年人的养老状况。一、新农村建设中养老存在的问题潘楼村是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曾多次被媒体报道,在江苏省也享有盛誉。新农村建设以来村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例如:可支配收入变多了、房子变大了、道路变宽了、村庄更整洁漂亮了、心情更舒畅了、看病更方便了、寿命更长了等等。但通过我们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之于老年人仍一些不足和弊端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使农村的老年人真正达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经济来源依然单一,养老资金更加匮乏任何人要维持日常的生活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保障,对于没有养老保障的农村老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而我们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费用的取得方式上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表1中可看出,老年人还是主要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占总人数的57.64%,其次子女接济占40.97%,两项累计占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的98.61%,而其他经济来源几乎没有。我们在村里调查的几天观察到,大多数年过六旬的老年人还在从事各种农业劳动,部分没有耕地的老年人则以饲养山羊等家畜或捡废品为生,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只有靠子女的接济了。但从生活费的数额来看,新农村建设后还有所减少。因为在建设新农村时,村里将土地重新分配,每人从原来的一亩多减少为半亩,将节余出的土地用于新农村村庄建设和向企业出租等。这样一来,老人种地辛苦一年的收入再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也不到500元,不考虑突发疾病和意外伤残,以当前的物价水平衡量500元维持一年的生活存在很大问题,同时儿女的收入也相应减少,老年人养老金的第二大来源也被新农村建设弱化。表1老年人的生活费来源情况选项项目自己或配偶的劳动收入由儿子接济由女儿接济由子女共同接济其他合计人数83396142144比例57.64%27.08%4.17%9.72%1.39%100%(二)新农村建设住房规划不合理,养老环境令人担忧潘楼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统一规划,上百幢二层楼房整齐划一,内部设施齐全,村里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我们调查发现村里很大一部分老人事实上没有住进楼房,原因是村庄在改造时无偿拆除了他们的旧房,自己没有再买楼房的经济实力,而与儿女同住一套楼又感觉不方便,-3-所以只好靠自己仅有的一些积蓄或在儿女的帮助下在村庄边缘买下几间破旧的土屋辛苦度日。这些房子多半地势低洼、年久失修,树木遮蔽终日不见阳光,遇上阴雨天气,房顶漏水、墙壁渗水、门口灌水,房间内一片潮湿,就连老人的被褥都是湿的,使老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泥泞的道路给老人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老人子女本不宽裕又盖了楼房,没钱帮老人买房,就在村南为老人搭建了一些只有4~5平方米的简陋的房子。总之,潘楼村的新农村建设对老年人的居住条件整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善,部分老人的居住条件还不如以前。(三)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传承数千年的养老模式,从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可以看出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而且家庭养老在农村依然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对潘楼村的调查显示,目前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有3.3个子女,多于2个子女的老人占所有接受调查老人的95.10%。理论上讲,老人有足够数量的子女来保证其顺利度过晚年,但事实上子女的数量与老人的生活质量是不成正比的,有的子女间对赡养老人的义务相互推诿致使老人无人照顾。当我们问老人儿女是否孝顺时,很少有说不孝顺的(图2),但这与我们观察到的老人的生活水平是不相符的,因为老人对子女的评价掺杂着情感因素和“家丑不外扬”的观念因素,所以图表的数据的可信度值得怀疑。我们通过与村干部的座谈从侧面了解到,该村儿女的孝顺情况并非像老人说的那样,不孝顺的子女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农村建设,迅速提高了农村生产技术、增加了农村与城市的沟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松动、养老功能的弱化。图2子女对老人孝顺程度柱状对比图(四)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难以得到慰藉社会地位的丧失和丧偶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严重的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慰籍显得异常重要。老年人的精神慰籍状况可以从精神文化生活形式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来阐述。从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上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聊天、看电视是其精神生活主要方式,虽然潘楼村的新农村建设建设了一些老年活动场所,但利用率比较低,依然孝顺程度百分比(%)01020304050很孝顺比较孝顺不孝顺一般百分比(%)-4-有78.5%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聊天和看电视。由于农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低,我们调查的老人几乎全是文盲,以读书看报为休闲方式的老年人很少,仅占到7.6%,由此可见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质量。表3农村老年精神生活相关问题数据统计题号题目答案人数比例5你认为什么样的子女是比较孝顺的?提供充裕的生活费4329.8%照顾日常生活6343.8%经常性的心灵沟通3826.4%6你日常主要从事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读书看报117.6%宗教信仰96.3%聊天看电视11378.5%其他117.6%7你经常照顾孙子吗?一直都是7451.4%农忙时照看1913.2%偶尔照看812.5%几乎没有3322.9%8您对照看孙子有什么看法?很乐意,喜欢孙子11076.4%可以减轻儿女负担2718.8%很累,很不情愿74.8%9新农村建设对您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什么改善?几乎没有9868.1%提供活动场所2920.1%建立活动机构10.6%其他1611.2%在情感支持上,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愿意与人交流,他们希望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家庭成员,但由于自己的亲戚和儿女多数住得较远或外出打工,使得老人很难在情感支持上得到满足,只有在传统节日才会和儿女和亲戚团聚,老年人的情感多半只能靠照顾孙子来得到满足。表中第七题的数据显示:51.4%的老人一直都照看孙子,13.2%的老人在农忙季节照顾孙子。当问到“老人对照看孙子的看法”时,有76.4%的老人表示“很乐意,喜欢孙子”。可见在农村老人照顾孙子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老人不仅没有把其看作是一种负担,反而成为他们晚年最主要的精神寄托。(五)农村医疗体制不健全,老人看病难问题突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合作医疗给老年人看病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并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从表5中该村老年人年龄结构可以看出,该村的老人普遍比较长寿,70~79年龄段的老年人同60~69的人数一样多。但同时如此大的高龄老人比例,必然会导致老人整体的健康水平较低,调查发现36.1%的老人表示自己不健康,常患小病或患有慢性病,-5-有36.8%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感觉身体常有不适,但由于没影响到日常生活而没去医院检查。因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调查的铜山县三堡镇潘楼村,全部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调查中有50.70%的老人认为费用报销程序“很容易”,有27.08%的老人认为“比较容易”,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综合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1.11%;满意的占68.7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6.95%。由此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用于农村老年人。表4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序号问题答案人数比例10您的年龄?<601611.11%60~695336.81%70~795336.81%80~891812.50%9042.77%11您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很健康1711.81%健康2215.28%一般5336.81%不健康4631.94%很不健康64.17%12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程序是否复杂?很复杂32.08%比较复杂96.25%比较简单5941.69%很简单7350.70%13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很满意1611.11%比较满意11881.94%不满意85.56%很不满意21.39%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对新农村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是大部分认为对其影响不大,认为没有影响的占调查样本的22.92%,认为影响较小的占54.86%,由此可见,新农村医疗制度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力度亟待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老人的影响程度很大较大一般较小没有-6-图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老人的影响程度我们对村卫生院的调查发现:农村卫生所医疗设备陈旧,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一般不能对病人作出准确的诊断,而且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现象较为严重。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老人宁可去个体经营的药店买药,也不到指定医院看病买药,因为在指定医院所花的费用报销后由自己负担部分比不保销的地方的全部费用还高。村卫生所本来是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但实际却陷入了“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的“抽空”窘境。由于老年人具有健康状况普遍不好、患病频率较大、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特点,而老年人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又很低,仅凭现行合作医疗的补偿办法,很难使老年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因病致贫、返贫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