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的革命。”毛泽东同志无不坚决地说:“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邓小平同志则告诫我们:“农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他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它的经济活动,都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几次强调了要解决好农村问题,把它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且主要是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因此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矛盾,为了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要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资金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全文播发。文件中指出,当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中写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什么是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008年,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在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透露:中国有1.5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2000多万儿童留守在家中。留守儿童日记“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留守儿童_悲剧的代名词当我们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深鞠热泪时,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背后孤苦伶仃的子女;当我们为城市孩子的权益奔走呼告时,却不经意间疏远了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数字惊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表面上看,这是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实际上则是“三农”问题的另一种显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缺失,这种缺失使青少年人格发育不健全,有没有父母在身边大不一样。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2006年12月初,浙江省乐清市溪西村发生了一起悲剧:一个天真可爱的三岁幼女依依被人残忍的杀害了。几天后,凶手落网。出人意料的是,凶手竟是同村12岁的女孩敏敏。据敏敏交待,12月1日下午,她先用糖果将依依哄骗到自家楼上,然后就用绳子和胶布绑住依依的手脚,依依不停地挣扎,于是敏敏就又用胶布将依依的整个头部全都缠住,看到依依气绝身亡,敏敏又将依依的尸体搬进自家的柴房,还将稻草盖住了依依的尸体,这让敏敏年迈的奶奶难以置信。据了解,目前,整个溪西村大约有留守儿童600名左右,敏敏正是其中之一,由于敏敏的父母和伯父伯母都在外地打工,这样一共留下5个孩子,都要敏敏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敏敏一直到5岁多才学会说话,而且说话时也是口齿不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在同辈中总是显得不合群。敏敏经常跟小孩玩,看见大孩子反而不跟她们玩,她的同学也都不跟着她玩。她一个人在外面瞎逛,过夜,有时一两天不回来,有时候两天、三天也不回来。12月1日那天是星期五,按说敏敏是应该在上学的。但是因为前一天她又在外面游荡深夜才回家,奶奶一气之下,就将她反绑在家里。爷爷奶奶外出后,隔壁一位邻居于心不忍,就给敏敏松了绑,让她吃午饭。可谁也没想到,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敏敏就如法炮制,捆绑了三岁的依依,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敏敏说:“我最想过年了,过年了,爸爸妈妈就回来了,‘年’来了,却不想着让它走。如果能把春天里的‘年’留住,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敏敏经常会一个人把自己关在父母曾经待过的卧室,到父母卧室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但这个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出她希望得到关爱的渴望。这个孩子整个被边缘化了,被冷落了,被忽略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留守儿童基本权利失保。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72.5%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与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其余约17.5%则留守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在这些委托监护人中,祖辈抚养者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孩子进行畅通地交流,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若寄养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就更为不利,在亲戚的立场上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因此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者还是姑姑、姨妈等其他亲戚代养者,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同时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隐患。他们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屡受侵犯,从公安部获得的信息显示,2006年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数据中可知,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最近发生在安徽的案例特点为,人贩子了解到某些家庭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情况下,有时往往破门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流动与留守儿童成为受害最大的群体。(2)留守儿童人格失衡。由于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据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所进行的调查: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愿意跟随打工父母在外读书,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但由于生活的无奈,只好留在老家。自己住在亲戚家,他们认为“亲戚没有父母好”和“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之人数比超过64.4%,而在35.6%认为亲戚对自己比父母更好的人中,多数儿童觉得是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自己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从这看来,孩子感到自由了,却在性格和心理上可能出现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的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或变的抑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的孤独内向,事事淡漠,甚至会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偏执型、癔病型、自恋型的病态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父母都在身边儿童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内向,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3)留守儿童学业失教。据2006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留守父亲或母亲在家承担了两人的农活,比他们两人都在家时更忙,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隔代抚养,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督促,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3岁到71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打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子女教育期待水平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把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把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部分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据调查,不少“留守儿童”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台球室和游戏厅,甚至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对留守儿童中成绩过差者,常常采取开除或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便干脆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让其冷落一边,或者通过严厉管教使其自动提出退学要求,这样做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些“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头少年”。“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社会化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培植健康的心理并有效的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据有关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的父母则管不着、无法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的形成。此外,从学校方面来看,教育工作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与帮助和疏导,更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以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积极影响。“留守儿童”不是最近才形成的社会现象,过去未能充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以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决不单单是个教育问题,它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且将是一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的数量正在增加,问题正在凸显,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造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户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农民在进城务工时不得不抛妻离子,原因很简单,农民在城里打工,只能扮演“外乡人”的角色,他们始终难以成为市民,更不用说把子女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