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2章全部精华内容(2015年考前终极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使用说明:1、教育硕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这门初试科目的《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解析》和《考试用书》都是北师大出版的。这份内部资料是我们2014年的考前辅导班使用的,经2014年的考试检验和考后总结,2014年《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中《心理学》70%的考试原题出自以下材料;2、2015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的《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解析》、《考试用书》和考试范围没有任何变化;3、虽然已经多轮审稿,但因时间仓促,排版疏漏和文字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谅解;4、阴影部分,超级重点记忆;5、除去阴影部分,高级重点记忆;6、供大家免费参阅,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心理活动,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方面。现将心理活动的具体结构用下图表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注意意志过程心理现象(活动)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心理世界观、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知、情、意三者关系(简答)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2、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1、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2、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1、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2、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冯特1879年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2二、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名解)也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2)实验法(选择)(名解)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从而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方法有两种主要形式: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3)测验法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4)调查法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以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调查法包括谈话、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三种方式。(5)个案研究法(名解)对单一研究对象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一个流派,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强调内省法。(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机能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把意识看成永不停息的过程。(三)行为主义心理学(选择)代表人物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和使用客观研究方法。(四)格式塔心理学(选择)强调将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创始人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心理学(2014单选5)创始人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简答)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七)认知心理学一般认为奈塞1967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算其正式建立的标志。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3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系统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种类(2014名解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与脑。2、脑的结构及功能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功能:(简答)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③参与记忆活动④感觉的整合3、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①躯体运动中枢,位于额叶中央前回。②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④听觉中枢,位于颞叶。⑤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叶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损伤后得运动性失语症。⑥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后方,损伤后听觉性失语症。⑦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损伤后视觉性失语症。⑧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损伤后失写症。大部分善于用右手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左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脑神经是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并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的神经。4第二节反射与反射弧一、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二、反射弧及其结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和反射的基本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一般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条件反射(一)经典条件反射(二)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能满足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三、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5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简答)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一)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超限抑制: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过久,神经细胞不能引起兴奋,反而发生抑制。(二)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消退抑制:条件反射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导致最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映,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6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一)反映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二)感应性感应性(名解)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简答)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本我(原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弗洛伊德提出具体地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五个分期:①口唇期,0~l岁;②肛门期,l~3岁;③前生殖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12岁;⑤青春期,11、12岁以后。(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到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到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12岁到l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在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岁到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7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岁至5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二)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1、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顺应: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3、平衡: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三)心理发展的阶段(2014简答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②前运算阶段(2至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至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和知觉的集中性。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形成初步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认知就基本达到了成熟。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儿童心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心理学思想对苏联的心理学影响深远。(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维果斯基是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8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一、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觉(名解)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二)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可以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3、运动知觉(简答)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对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名解)(1)真动知觉: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2)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