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系统。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2、学习迁移凡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学习的基础,或者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现象都属于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3、遗忘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就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面。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人对于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对自己的动作或行为所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组织、调节与控制。它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的核心部分。5、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6、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7、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8、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9、模仿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的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10、集体凝聚力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集体凝聚力对集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简答题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体主义心理学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其代表人物马斯洛(A.H.Maslow,1970)。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在上述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还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作为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前四类缺失性需要不同,它属于成长性需要。其特别在于他的永不满足。也就是说,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此,个体所追求的成长性目标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实满足而引起的。如,家境贫寒使得学生温饱得不到满足;父母离异使得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2、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认知结构的第一个重要性是他掌握的知识的概括水平和包容范围。概括程度越高和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的知识,也就越有助于迁移。第二个变量涉及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他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第三个变量是它的巩固性。原有的认中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倘若在利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便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出现干扰。3、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1)遗忘及进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1天之后遗忘达到了66.3%,而31天后遗忘仅达到78.9%。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知识遗忘的特点遗忘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机械学习的材料,若无及时复习,其遗忘迅速且量大;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具体事实比较容易遗忘,但一般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进一步分化;(2)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而深刻,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而全面(3)自我体验更加敏感而细腻(4)自我控制具有主动性,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5、健康人格的具体特征(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4)正确的自我意识(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健康人格的几个特征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丰富并能控制情绪的人,通常是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是能紧紧把握现实的人,是获得健康自我结构的人,是拥有可靠人际关系的人。总之,人格健康的人其人格的各个方面是统一协调的。6、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者易出现从众行为。(3)个性特征。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和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不自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此外,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7、影响模仿产生的因素(1)年龄与阅历。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的人因为好奇心强,所以容易模仿别人。(2)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高,则人们倾向于愿意模仿;反之,则不愿意模仿。(3)相似性。特征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互相模仿的行为。8、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愿意、内容方面,还是在方式上都具有同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10、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11、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作用。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2)主动交往(3)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理来理解这个世界。1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报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三、论述题1、论述高等学校教师学习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3)(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又针对定地进行教育教学。(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科学,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及其评价/反思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确立,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价值观、功能观、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的确立,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形象必然不能适应新的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高校教师重新把握取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提高角色胜任能力。(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何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摆在高校教师的眼前。2、结合实际说明一般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一般教学能力。(P79)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种: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1)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全过程中把教学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方式。(2)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及教学情景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及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以上三种能力虽然各有自身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为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才能促进教学监控能的发展;二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监控能力实现的。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150)通过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大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但是,要使它真正成为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还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2)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何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是按照人们自尊的需要、获得成功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因。4、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67)(次论述)(1)掌握有关的原理和规则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是因为两个学习中存在着共同成分,特别是共同的原理造成的,那么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还应该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应用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越相似,就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境的种种情况。(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学习迁移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或改造过程,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迁移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