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园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中的园林一、文化园林——梦中山水园林,咫尺山水间蕴含千里江山之气,几乎是每个文人雅士时时刻刻魂牵梦绕的地方,梦寐以求的心灵与灵魂的栖息地。在这里,随处可以栖息自己的志趣与理想,假山背后、竹林深处、繁花丛中,诗酒生活与山水情怀彼此交融,动静皆宜,在尘世中安享超凡脱俗的宁静。手执书卷,漫步灵魂的“桃花源”。那究竟何为园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深植在文人的梦中?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最为有名的是古典园林建筑。陈从周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讲到:“造园之高明者,运用文学绘画音乐之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宗庙园林和自然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成。以追求“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主张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这一点尤其在私家园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园林用叠山理水的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够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圆融美妙状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都对中国园林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园林之景妙处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意境,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早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处处可见,文化是园林的风骨。二、园林寻梦——心中的园林抛开这些复杂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园林的要素归为以下几点——在一定范围内,筑山理水,并运用花草植物、亭台建筑加以书画墨宝,有张有弛,合理布局,在入世的繁复与出世的洒脱中寻得一份心灵的契合点。因地制宜,不矫揉造作,不刻意遵循章法而破坏园林的天然之美——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园林。游过苏州园林之后的感觉是:一种美好的质朴,舒适中尽享安逸,此时心情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在这里,重新把感觉又交给了自己。难怪古代会有那么多的文人雅士,诗人词人,看看他们生活生长的环境:或美丽优雅,或清新俊秀,或大气磅礴。生于斯长于斯,碧山秀水,人杰地灵!山沉稳,水灵动。堆山叠石显示园林的性格,理水生灵流动园林的灵魂。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讲到:“垒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因此,我理想的中国园林更要看重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的风景与情趣,所谓“移步换景”正是如此。进园时可采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构建手法,选一壁石立之,对园中之景产生无限遐想。同时根据当地气候与地形条件,载育不同植物,使园中四季景致各不同。至于林间小道,可采用鹅软石铺就,或直接采用水泥路面,清新中不失别致,真正的回归自然。海拔较高处可根据地势建山,或巍峨,或秀丽,若无法建山,可堆叠假山,正如承德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不失为园中一景。理水生灵,泉眼、小溪、湖泊是园林中活跃的精灵。善用园中之水,水大处,可建小型瀑布或喷泉,水小处,三两泉眼,几处溪流,加以青松翠竹,亭台楼阁,名人诗画,乐亦无穷。三、天然去雕饰——独爱园林本真中国园林与中国古典诗词、书画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园林也是如此。我心目中的园林不是可以的造作搬弄,处处留有人工处理的痕迹,园林里山石、泉水、花木、建筑只是为达到造园者传递意境的工具,而园林中所流露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意境才是整个园林的灵魂!因此,我始终独爱着园林,更加钟爱我们民族的瑰宝——中国园林!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