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资参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姓名:胥若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统计学指导教师:汤凌霄20090401外资参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作者:胥若男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赵伟媛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研究200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的竞争者崛起,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尤其在分业经营国家表现更突出.混业经营的银行挟持着具有向全球客户提高全方位服务的优势,对分业经营的银行造成严重威胁,全球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开始瓦解.就目前的情况看,推行激进的、全面的混业经营模式是不现实的,“分步渐进”比较适合国情.首先,要改造外部制度环境,包括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加强银证合作,为混业经营奠定条件:建立强有力的银行监管:其次,分三个阶段引入混业经营.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控股公司模式较为可行.在夯实制度基础后,中国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可依照三个阶段实施:.应该看到,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实行的依然是分业经营模式,但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地寻找机会,向混业经营靠拢.近期,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已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信(集团)公司,同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总之,中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模式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作为制度基础的法律依据还不健全,这也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2.学位论文孟繁菁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变迁(1979-1999)2008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而银行体系的改革又是金融改革的核心。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结束了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建立了双重银行体系;其次,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从完全垄断到寡头垄断再到垄断竞争的变化;最后,各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也是快速增长。然而,我国银行体制改革却严重落后于国民经济改革的进程。2000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且承诺在五年内逐步开放银行领域。因此,1979-1999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可以说是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本文在第一、二部分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变化和市场结构变化的历史的考察,将商业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变化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权的演变分为二个阶段:(1)1979-1984年,单一银行制到双重银行制;(2)1985-1999年,四大专业银行内部的分权改革。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组织理论,通过对资产份额、存贷款市场份额和利润份额的考察,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从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的变化。并且分析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的变化和商业银行整体的市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第三部分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分析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说明了产权结构改革和市场结构变化的互补关系;最后一部分对1979-1999年20年银行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改革后仍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20年的银行改革使银行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但是,也因此而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并且管理中行政干预仍然很多,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商业银行产权仍然没有达到明晰的目标,产权改革不彻底。3.学位论文邬为蕾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2005众所周知,银行业的状态对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关键。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其所在银行经营业绩的优劣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的挑战,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尽快建立起有效的银行高层报酬与激励体系,对于改制同时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经济学激励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高层激励的一般规律,并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国外银行在相关方面的做法,探讨建立适合中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激励制度。文章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理论篇,围绕经济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阐述商业银行高层薪酬激励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比较篇,针对美、德、中三国不同情况,结合相关案例具体分析了各国薪酬体制形成的公司治理背景,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中薪酬规模、结构、收入级差及信息披露情况,然后进步比较其中异同;第三部分为实践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最后就年薪制、期权激励等西方现行的激励手段在我国的实践展开探讨。尽管研究证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成熟程度及社会文化背景迥异,难以找到一个可为中国商业银行效仿统一激励模式,但国外的实践仍可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供有益借鉴。4.学位论文夏芳金融全球化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2004该论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的全局战略这一层次,针对当前金融全球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特点,深入分析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中国已采取的措施,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全面的改进措施.论文首先对金融全球化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在内部体制、动作机制、经营手段、监管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并进而陈述了中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货币政策机制、金融体制、金融监管、清理整顿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健全和完善金融法规等方面采取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同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能做到完全的商业化运作、商业银行整体结构不合理、创新步伐缓慢、监管水平仍较低、严格的分业经营和管理与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相背离,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上术问题,论文系统论论述了中国商业银行应采取的进一步改进措施:加快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制度;逐步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建立和完善适应金融全球化和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加快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依靠信息技术,积极加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网络化的改革,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银行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战略和培训机制.5.学位论文钱灿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2006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改革、放松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从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加入WTO后,随着距离入世时对国内银行业的保护期限的不断临近,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国内商业银行会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银行财团的竞争,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确切评价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生产率及其变化,发现差距及其原因,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大量国内外关于生产率研究文献和商业银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中国商业银行1996~2003年的生产率变化进行了估算,并对银行生产率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出现了提高的趋势。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增长更加迅速。国有银行生产率增长空间比股份制银行生产率增长空间大。从引致银行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来看,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一起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短期内效率的提高对银行生产率增长影响很大,但毕竟效率提高的空间是有限的。长期来说,技术进步才是银行生产率增长的永久动力。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生产率的建议。本文提出促进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商业银行的技术进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金融监管以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等建议。6.学位论文欧阳梦瑶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战略路径分析2008本文主要是在探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战略路径。通过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修正,建立银行体制变迁的分析架构,参考改革开放后银行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银行产业始终是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工具,因而,银行体制呈现非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也导致了政府疲于应付银行体制的变化而带来的双重失灵的冲击。对此,我们不仅可以揭示银行体制的改革路径是如何发展的,并可据此研究未来银行体制改革将如何推动。本文关于中国商业银行体制变迁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银行的发展路径和困境。本研究基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建立探讨银行体制变迁的分析架构。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论述分析各阶段银行改革的内外部环境、改革的推动情况和改革路径的转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对目前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指标在实际使用中的缺失,从中央银行独立性、银行产业结构、商银经营自主性、营业活动范围和金融监管效能这五个面向来着手,重点研究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7.学位论文邹朋飞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200721世纪是以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新金融时代。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的运营向全球化、全能化、巨型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一、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效率状况如何?二、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状况,检验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探讨了有关银行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效率与银行效率、成本效率与利润效率等概念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x-效率的来源,介绍了银行效率的测度函数和估计方法;分析了银行风险的生成机制与衡量方法、资本与风险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质量及其特征,介绍了一个基于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风险的银行效率模型。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成本绩效、资产配置绩效和信用风险状况,利用随机前沿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比较了国有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发现: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测度具有重大影响,不考虑它们将导致测度出的银行效率水平出现一定的偏误,同时影响按该水平进行的排序;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总体较差,其中非上市类银行和上市类银行的效率状况较好,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较差。第三,本文分析检验了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外资银行进入等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发现“市场结构”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银行业市场并不成立;第一大股东的国有化对银行效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外资持股、内部人持股、国家持股对银行效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银行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8.学位论文冯友钊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与创新研究2005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改革,是整个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能否高效有序运作,以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已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换的障碍之一。面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组织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本文在认真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沿着“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理论概述——西方主要国家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理论联系实际,来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在明确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概念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