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在以下方面的差异:【自变量:心理活动(脑形态和脑生理)因变量:脑电等生理因素(心理行为)研究对象:人(动物)】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Psychology)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心理学和生物学(主要是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以心身关系为基本研究命题,以动物和人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方法,力图阐明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二、脑功能定位说(特定的心理功能可以由单一脑结构独立承担。证据:颅相学)与功能整体论(任何心理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结果)三、系统说:(俄国学者亚历山大·鲁利亚),提出脑功能系统说:脑具有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功能系统。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实现都必须要三个基本功能系统的参与。鲁利亚认为人脑存在三个相对独立又密切协同的功能系统:负责调节紧张度和觉醒水平;负责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负责规划、调节和监督复杂活动。)四、模块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精细认知功能的基础。)第二章神经元与脑一、神经系统切片的三种方式:【水平切面——从前到后,平行于地面的切面。矢状切面(纵切面)——从前到后,垂直于地面的切面。冠状切面(横切面,额状面)——从左到右,垂直于地面的切面。】二、脑的结构分类:【分类一:前脑(大脑半球和间脑)、中脑(大脑脚和四叠体等)和后脑(小脑、脑桥和延髓)。分类二:大脑(大脑半球、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海马和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和小脑。】三、大脑皮层的解剖学分区【大脑半球可以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额叶和顶叶由中央沟隔开;外侧裂将颞叶与额叶、顶叶分开;大脑背侧的顶枕沟和腹外侧的枕前切将枕叶与顶叶、颞叶分隔开。】四、神经生理学知识【1、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2、支持细胞3、血脑屏障)2、神经元内的信息传递(1、神经信息的传递:总揽2、动作电位的传递)五、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基本信息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一个神经元轴突终扣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膜直接相联。它有三种形式:与树突相连、与其它轴突相连、与胞体相连。)】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技术一、与脑的结构层次对应的观测技术(整体活动层次:行为研究(包括动物与人类)。脑区层次:脑损伤、脑刺激、脑电、脑磁、脑成像等。细胞水平:单细胞和多细胞记录技术。分子水平:分子遗传学技术等。)【1、行为测量法(动物行为测量人类行为测量)2、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3、组织学方法(固定、制片、染色)4、神经通路追踪法(氨基酸放射自显影技术菜豆白细胞凝集素技术辣根过氧化酶技术荧光色素标记技术)5、活体脑损伤定位】二、人类行为测量【1、双分离原则2、减法原则】三、脑物质代谢测量【1、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技术2、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技术3、脑微透析技术】四、脑成像技术【1、结构成像技术(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术磁共振成像术)2、功能成像技术(新陈代谢信号)(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五、遗传学方法【1、行为学研究(双生子的研究寄养子研究)2、分子遗传学方法(基因敲除或基因替换)】第四章感知觉(上)一、眼的结构【眼的基本功能是将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它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感光换能机制。】二、折光成像系统【1、晶状体调节2、瞳孔调节3、眼动的机制】三、感光换能系统【1、视网膜中的感光结构2、感光换能机制(明暗信息的感光换能机制颜色信息的感光换能机制)】四、视觉信息的传递【1、视觉信息加工层次结构(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构成低级中枢,外侧膝状体构成皮层下中枢,视皮层是是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2、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3、外侧膝状体内的信息传递】五、视知觉加工【1、视觉信息的腹侧和背侧加工通路(物体知觉的枕-颞通路(What通道空间知觉的枕-顶通道(Where通道))】第五章感知觉(下)一、听觉皮质【人的听觉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颞叶的颞横回前部,也称为初级听觉皮层,该脑回大多被卷入外侧裂内。初级听觉皮层的周围带状区为次级听觉皮层,主要感受复杂声和语言。】二、化学觉【1、味觉器官(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和口腔的其他部分,如软腭、咽、会厌等组成。)2、味觉信息的神经传递通路及中枢机制】第六章运动控制一、运动系统的结构【1、肌肉、运动神经元和脊髓2、皮层下结构(脑干、小脑和基底神经节)3、脑皮层(初级运动皮层(BA4)、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区(BA6)、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后部等)】二、参与运动控制的皮层区域【大脑皮层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脊髓神经元的活动。直接的联系由皮层的脊髓束控制。】三、运动皮层的组织原则【1、在运动区和运动前区都有组织有序的躯体表征。2、与运动区之间的联系有关。(各个成分组成了多个水平的运动控制等级。最低层的是脊髓,最高层的是大脑皮层运动区。)】四、动作控制的脑功能障碍【1、偏瘫2、失用症】第七章注意脑是如何舍弃一些信息而选择另一些信息的?注意如何影响知觉、编码,以及如何基于这些刺激(或信息)产生行为?这些机制如何在脑内的神经元通路和神经系统上实现?一、注意的神经机制【注意相关的脑结构1、脑干网状结构2、初级感觉皮层3、边缘系统4、大脑皮层5、脑区的协同活动】二、注意的功能网络【波斯纳(1980)1、定向网络(从传入的感觉信息中选择相关信息的过程。)2、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将视觉内容转入知觉意识。)3、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三、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1、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索科洛夫)2、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Skinner和Yingling,1977)】第八章学习与记忆一、学习(非结合型学习(或非联合型学习)结合型学习(或联合型学习)认知学习与记忆的分类)与记忆的分类(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二、学习与记忆的脑结构基础(人类记忆脑损伤遗忘症)【1、内侧颞叶2、间脑3新皮质4、小脑的学习与记忆功能】三、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1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TP)是指较高频率的强直刺激后,相同的测试刺激所引起的诱发突触反应长时间明显增大的现象。)2、突触功能的长时程抑制(长时程抑制(LTD)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3、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4、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功能意义(LTP与学习和记忆过程有相关性。LTD在运动学习中起着不断纠正操作错误的重要件用。)】四、学习和记忆的调制【1、乙酰胆碱(是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递质,涉及学习和记忆等相关的生理活动。)2、单胺类和氨基酸类(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3、神经肽(含量低、活性高、作用广泛而又复杂,在体内调节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4、一氧化氮(参与突触可塑性过程的调节,促进递质释放,调节脑血流量,参与生物钟的设定和觉醒状态的调节等。)】第九章情绪一、情绪的经典理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体验是由来自身体的内部状态(如外周唤醒)和当时发生的行为反应信号反馈到大脑后产生的)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情绪刺激首先传到丘脑(thalamus),随即同时激活大脑皮层和下丘脑。)情绪的认知—唤醒理论沙克特(S.Schachter,1964)(人们是以刺激的性质、周围的情境和他们的认知来解释所引起的内脏活动。)】二、情绪的脑结构基础【1、下丘脑(控制着身体的自主唤醒和行反应。)2、帕佩茨环路(扣带回—海马—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3、杏仁核(结构:基底外侧核群、皮层内侧核和中央核情绪功能:内隐情绪学习、外显情绪学习与记忆、社会性情绪反应和警觉功能)4大脑皮层(眶额皮层功能:奖赏评估进行决策制定的情绪加工过程。前扣带回皮层功能:不仅可以对认知活动进行在线监控,并通过调节注意资源来解决知觉与反应冲突,还能对行为决策提供与动机相关的情绪评价信号。与岛叶等脑区一起,还参与了移情的神经机制。脑岛皮层功能:协调对伤害性或非预期性刺激的感觉与运动反应。)】三、基本情绪的自主反应模式【1、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2、生理与生化指标的测量(心率;心率变异性;血压;皮肤导电反应;脑电;肌电;呼吸率;瞳孔;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情绪与健康【1、应激的一般性适应综合征(描述个体在面对各种应激刺激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过程,包括警报反应、相持和枯竭)2、情绪活动(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情绪宣泄)3、调节情绪的策略(改变认知方式,正确认识自已和外界事物;改变生活环境、适当改变自己;放松自己;体育锻炼;饮食调节)】第十章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一、脑损伤与语言功能障碍【1、言语产生和布洛卡失语症(法国神经病学家布罗卡)是一种以口头语言表达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语言障碍。患者都存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损伤。2、言语理解与威尔尼克失语症:主要特点:口语或书面言语理解很差。患者言语流利,会产生无意义的言语。主要障碍1、识别:纯词盲2、理解:经皮层感觉性失语】二、语义和句法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ERP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是研究语言理解的强有力工具。反映语义加工的ERP成分为N400。与语法加工相关的ERP成分是P600。)【1、语义加工与N400波(HillyardandKutas(1980)首次发现。):N400是一个与语言加工有关的脑电波。它是一个负电位,且在单词出现后400ms左右达到峰值。它对语言输入的语义特别敏感。2语法加工的P600/SPS(美国心理学家奥斯特豪特和赫尔库姆(1992),以及荷兰心理学家哈古尔特、布朗和赫罗图森(1993)分别发现。):P600/SPS是一种对句法加工敏感的ERPs正波成分,在句法违反词出现后的600ms左右出现,也称句法正漂移】第十一章睡眠与觉醒一、睡眠状态及其特点【1、睡眠的时相(1925,克莱特曼建立第一个睡眠实验室。1950,阿瑟林斯基记录睡眠的眼动和脑电图,发现快速眼动睡眠(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运动)。同时,德门特发现慢波睡眠(无眼睛的快速运动)。):1期:α波消失,θ波出现。(10m)2期:θ波为主,但间断出现纺锤波和K-复合波。3期:δ波4期:深度睡眠,δ波比例超过一半。2、快速眼动睡眠(每次持续5-30分钟,开始睡眠后90-120分钟进入。EEG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状态,与觉醒时的β波相似。):面部和四肢肌肉发生轻微的抽动,全身肌肉高度松弛。脑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但身体处于瘫痪状态。】二、生物节律【在没有任何外界时间线索的条件下人们依然表现出昼夜活动节律,说明人体内存在一个可以自由运行的昼夜生物钟】三、生理节律的特性【1、内因性(在保持特定因素一致时,在没有时间线索的情况下的睡眠和觉醒模式。)2、同步诱导(生理节律每天都在做趋向24小时的细微调整3、温度不依存性(恒常条件下的自由运行节律可以抵抗一定的温度变化,这种性质叫做温度不依存性或温度补偿性。)4、遗传性和发育性(在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成为了遗传物质之一,即具备了先天的遗传特性,而不是由后天的环境周期经验获得的。)】第十二章本能行为可以不复习第十三章人格一、影响人格的三种生物学因素【生理、遗传、进化三个因素彼此紧密联系,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二、研究人格遗传基础的行为遗传学常用的四种研究方法【1、家族研究2、双生子研究3、收养研究4、模型拟合】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