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操作相关知识点(参考)一、什么是潮气量,正常值是多少?进行CPR人工呼吸时,为什么要主张低潮气量?潮气量(Tidalvolume,VT)通常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情况下:成人:8-10ml/kg,小儿:10-15ml/kg。进行CPR人工呼吸时主张低潮气量是因为:1低于正常潮气量(400~600ml)及低于正常呼吸频率可以使V/Q比值保持正常。2潮气量过大,导致胸腔压力升高,回心血量下降,心排量减少,存活率下降3潮气量过大,胃扩张,导致返流和误吸,横隔抬高,肺活动受限,肺顺应性下降。二、心肺复苏的原理?心脏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挤压时,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的心脏被挤压,并推动血液向前流动。而当胸腔挤压解除时,心室恢复舒张状态,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充盈心脏。胸腔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按压时,心脏仅是一个被动的管道。挤压胸腔增加了胸腔内静脉、动脉以及胸腔外动脉的压力,但胸腔外静脉的压力依然是低的,从而形成周围动静脉压力梯度,使血流从动脉前面流入静脉。胸腔按压松解后,胸腔内压力下降至零,静脉血回流入右心和肺。血流也从胸腔动脉反流回主动脉,但胸腔内动脉床容量较小,并且主动脉瓣关闭,反流的血量有限。三、心肺复苏的黄金时刻是多少?生命链的内容是什么在死亡边缘的患者,BLS的初期4~10分钟是病人能否存活的最关键的“黄金时刻”,决定着抢救程序是否继续进行。所谓“生命链”,是指对突然发生的心搏骤停病人,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律有序的步骤、规范有效的救护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x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ChainofSurvival)。生命链包括: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呼吸皮囊使用的并发症?CPR的并发症?如何在操作中预防?呼吸皮囊使用的并发症:胃扩张,气压伤,唇周损伤,窒息等。CPR的并发症: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血气胸,心肌损伤,肺挫伤,肝脏损伤,胸肋骨分离等正确操作,潮气量避免过大,畅通气道,按压部位及深度正确。五、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在CPR中经典的使用方法及副反应?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兴奋α受体,收缩外周血管,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同时收缩颈外动脉,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因此肾上腺素是治疗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副反应:但是其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尚有争议,因为该作用能增加心肌作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供。适应症: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电一机械分离),室颤(细颤),无脉性室速用法: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5分钟一次。六、胸外按压时为什么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强调有效的心脏按压的重要性,为使按压有效,按压应有力而快速,成人复苏按压为100次/分,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的时间与按下基本相同。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10s。为了达到高质量心肺复苏,故避免按压的中断。七、.新指南为什么主张按压-通气比值设置在30:2?1.尽可能统一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的按压、通气比值以便记忆和掌握。2.有效的CPR必须维持一定的冠脉和挠血流,因频繁通气导致胸外按压的中断可引起冠脉灌下降,降低复苏成功率。3.急救人员实施CPR时存在通气过度现象,对复苏不利,并因此引起胸外按压中断,导致按压次数不足。4.数学和动物模型表明高于15:2的按压、通气比例可能产生更合适的通气、血流比值。八、如何判断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有效指证是什么?心脏骤停的诊断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心肺复苏有效指证: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九、两人或多人参与CPR时,为什么建议5个循环或2分钟后更换胸外按压者?当两人以上的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分钟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当轮换按压者,以防止按压者疲劳,按压质量下降。十、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10月22日公布,与2005年版相比,2010年存在有以下不同点:将“A-B-C”改变为“C-A-B”新指南最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其理由如下: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序改为C-A-B,则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合乎情理的。“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新指南将“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环节延伸为5个环节:一、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早期CPR,强调胸部按压。三、快速除颤。四、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五、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如果能有效地实施这些环节,则目睹的院外室颤(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可达约50%。然而,无论是院外或院内,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远低于这一数字,且差别甚大,可从5%~50%。这一差别也提示在许多情况下,提高存活率的空间是很大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改变基本生命支持(BLS)是心脏骤停后抢救生命的基础,成年人BLS主要包括:对突发心脏骤停立即确认,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及早实施高质量的CPR,以及迅速除颤。新指南推出若干重要改变,但对既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内容继续予以强调。主要改变有五点:一、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对未经培训的过路施救者鼓励其实施只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三、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部按压。四、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五、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施救者需完成许多工作,诸如胸部按压,气道处理,人工呼吸,探测心律,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这可由经过良好培训的施救者组成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完成。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新指南继续强调,良好的BLS是成功进行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应立即开始高质量的CPR,尽可能减少间断,对VF/无脉性VT,应在发生虚脱后数分钟内除颤,新成活链的第5个环节(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救治)强调从确认心脏骤停开始,至ROSC(自主循环恢复)到出院,进行多学科综合救治的重要性、关键性ACLS评估及干预,为BLS及长期存活并有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之间架起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心脏骤停后,许多器官受到损伤,因此复苏后的救治至关重要。新指南指出,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初期目的为:使心肺功能及活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达到最佳状态;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送至具有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治疗条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救治,重症监护室以及低温治疗的医院中;将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救治后的患者转送至可提供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治疗的重症监护病室中;确定并治疗心脏骤停的诱因,并预防骤停的复发。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后续目的为:将体温控制在可使患者存活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状态;确定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妥善使用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支持器官功能;客观地评估患者预后;给予存活患者各种康复性服务。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