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及健康生活方式一、基本信息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二、发病病因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三、疾病预防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注意饮食习惯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补肾填精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的合成,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雅祥心脑血管防控之路》书中详细阐述心脑血管虽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但并不是不可预防的。主要防范要点如下: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可下降90%。血脂控制: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激光治疗仪,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食疗的基础上借助物理疗法效果更好。四、预防措施1、戒烟,少量饮酒,每天不超过2两;2、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和动物油,每天6克一下的盐3、经常运动。五、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最近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低危人群(指胆固醇200mg/dl,BP≤120/80mmHg,不吸烟的人)比那些有1个以上或3个危险因素的人,心脑血管病病死率要少72%~85%,总病死率要少40%~58%,平均寿命增加5.8~9.5年。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那些年纪大的高危患者特别有效,只要降收缩压(SBP)2mmHg就能使高血压发生率减少17%、脑中风减少14%、冠心病减少6%[1]。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恰恰还不够充分。改变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体重体重与身高有关,通常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人体的肥胖程度[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18.5为体重过低,≥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Ⅰ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应注意肥胖症并非单纯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仅仅是肌肉发达,则不应认为是肥胖[2]。肥胖症本身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同时存在,医学上称之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共同致病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大量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减轻体重后,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3]。超重或肥胖应减轻体重,方法是合理控制饮食,减少热量的摄入;增加运动,加大热量的消耗。1.1合理控制饮食合理控制饮食的目的是减少过多热量摄入,但不等于节食。倡导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包括脂肪(每g可产生9kCal热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g可产生4kCal热量)。根据中华糖尿病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提出的营养原则,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3大营养比例合适,分别占总热量的55%~65%、20%~30%和15%;饱和脂肪酸10%的热量,胆固醇300mg/d;避免餐间加餐及吃零食。BMI27者在减少总热量时,削减含脂肪较多的高热量食物(如食用油、肥肉、油炸食物)的摄入量是关键。转变不利于控制体重的饮食习惯,建议养成饭前喝汤的习惯,尽管这样只能获得暂时饱腹感,但其对吃饭时纠正“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等不良行为有积极意义。理论上每减少6.8kCal热量,体重就降低1g;如果每日减少摄入600~700kCal热量,1个月即能降低体重3kg。合理控制饮食无须对每顿饭、每道菜的营养素做精确计算,只要求在目前膳食的基础上,将总热量降低到原来水平的85%左右。合理控制饮食须遵循个体化原则,进行个别的营养咨询与指导,尤其对贪食者要发现其诱发进食的原因,如习惯性(看电视等)、社交性(食用糖果、瓜果、点心、软饮料及频繁宴席等)或以进食摆脱抑郁、焦虑等,帮助其调整生活方式。1.2运动疗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热量的消耗,是减轻体重的重要措施,同时尚可降低血压及血糖、调脂、增加外周血胰岛素的敏感性,全面增进健康。体育锻炼还可使人心情舒畅。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个人爱好、肥胖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等情况而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运动训练前最好做运动实验,训练的强度也可以心率为标准,安全的心率可用(170-年龄)计算[4]。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量力而行,不宜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一般以轻、中度运动量为宜,如步行、慢跑、骑单车、爬楼梯、跳舞、打太极拳、游泳等。运动强度可用最大心率来估计(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疗法要达到有效减重效果必须保证每周至少3次以上,每次至少30min以上[3]。一个长达15年观察25714例男性体育锻炼的研究证明,肥胖经常锻炼者与正常体重经常锻炼者相比,15年内总死亡率仅增加10%;正常体重不做体育锻炼者,总死亡率翻一番;肥胖且不做锻炼者,总死亡率增加3倍。在心脑血管病方面,肥胖而经常锻炼者,较正常体重经常锻炼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只增加60%;肥胖且不做锻炼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5倍;正常体重但不做锻炼者,心脑血管病死亡危险也增加3倍[5]。2合理膳食2.1减少食盐摄入我国居民膳食钠盐的摄入普遍较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钠盐摄入量的标准每天6g,要减少烹调用盐,少食或不食含盐高的食品如腌制品、防腐食品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高血压患者了解摄入过多盐是有害的。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低钾摄入更增强了这一作用。长期坚持控制氯化钠的摄入量在6g/d左右可使收缩压降低1.9mmHg,舒张压降低1.1mmHg;从高盐量(平均尿钠排除量142mmol/d)减到中盐量(平均尿钠排除量107mmol/d),收缩压可降低2.1mmHg(P0.01);从中盐量减到低盐量(平均尿钠排除量65mmol/d),收缩压可降低5.5mmHg,须服的降压药也减少31%。限盐加上减重,须服的降压药可减少53%。最近有报道证明,每天摄入6g以上的盐且体重过重的人,患脑中风的危险性增加32%,脑中风病死率增加89%,冠心病病死率增加44%,心脑血管病死率增加61%,总病死率增加39%[1]。2.2改善膳食结构以谷物粗粮为主,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活动强度,摄入量控制在300~500g/d左右,粗细粮搭配,多食粗粮、杂粮(包括薯类)等。2.3多吃蔬菜水果保证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d,特别是绿叶菜,水果100~200g/天,以增加膳食中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钾等营养素的摄入量。一项对84521例女性与42148例男性的研究证明此举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6]。2.4各种食品的摄入量豆类及豆制品可提供优质蛋白质,并可补钙,平均每天可食用50~100g。每天食用牛奶250g或酸奶1瓶,可以增加钙的摄入。肉类禽类每天可食50~100g,以瘦肉和禽肉为主,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鸡蛋每天食用≤1个。鱼类每周食用1~2次,每次150~200g。食用油选用植物油25g/d。糖果、蛋糕等易引起肥胖的甜食要少吃或不吃。2.5合理分配三餐一般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应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3限制饮酒饮酒量与血压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血压也逐渐升高,过量饮酒还会增加中风危险。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20~30g(约1两白酒);女性比男性更易吸收酒精,因此女性不应15g。4戒烟吸烟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心脑血管的危害主要是可使血压暂时升高,更重要的是吸烟是导致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