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想北平》,完成下面问题。1、第二自然段中“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的“这个”指代什么?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指代“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2、“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说说此句中“粘合”一词的含义。“粘合”这里有“融合”的意思,表明北平与“与”血肉相连,北平的历史、风物深刻的影响了“我”,“我”的心灵与北平融为一体。3、文中几次提到“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我”真的说不出来吗?“说不出”的真正意蕴是什么?不是,“说不出”表明“我”对北平的爱之深,正所谓“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4、阅读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5、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例如“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6、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三个主要特点:(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7、分析“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意。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8、“摇篮”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比喻北平城。它与“摇篮”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让人感到安适。9、从选材角度来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北平?这些景物是否冲淡了北平的俊伟?“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草花儿”“青菜”“黑枣”等,选取这些景物,并不会冲淡北平的俊伟。因为在作者眼里,一草一木一人一景皆含情,这正扣住题目“想北平”的“想”字,那些颇具影响力的,承载着沧桑历史的浓厚的文化底蕴,就更不必说了。10、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方特色;(2)特产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也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11、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含义。作者当时不在北平,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挂念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真切感人。12、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作用)点明文章主旨;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阅读《我心归去》,完成下面问题。1、第二段作者说“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这种“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语言的隔阂,文化的迥异,无法与人交流,使“我”如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我”感觉像置身于无底深渊的边缘,寂寞,虚空,没有回应。2、赏析这个句子,“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前半句用了反复手法,作者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调置身法语的环境中的无可奈何,甚至反感。后半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巨大的寂寞无助感,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在监狱,为下文思乡作准备。3、文段中的“悬崖的边缘”“寂静的深谷”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比喻,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空虚。4、为什么作者说“旅游景区的美是失血的矫饰”,它不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美,旅游景区的美缺乏令人眷顾的“悲”情;它比故乡少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而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5、“那种失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滴血”的“失望”其实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6、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金麦穗”“赶车谣”象征着收获和幸福。由于对故乡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对故乡的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7、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句话的含意?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8、《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请结合这几段文字简要分析。它的哲理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蕴含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一段,作者就展示了自己在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与下文记忆中故乡浮粪四溢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忧虑与失望。B.第三段里“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是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描写,夸大的语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空虚。C.第六段写对故乡的思念,选择了“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等日常生活里的意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熟稔,思乡之情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与血脉之中。D.作者为文跌宕起伏,灵活化用诗文,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E.作者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A、D(A、“表达了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忧虑与失望”错,D“跌宕起伏,灵活化用”错。)阅读《前方》,完成下面问题。1、理解“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的深刻含义。家,指心灵家园;路,指人生之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人的肉体在家;“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休憩的家园,有浓重的漂泊和孤寂感。2、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含义。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精神无处寄托的痛苦与惶惑,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苦旅的实质)3、(1)旅途上的苦不堪言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路——坑洼不平;车——拥挤不堪;旅途——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2)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作者写“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把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即使境遇舒适,内心也在“苦旅”,也充分表明“苦旅”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4、“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这是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态度。“家”指人的精神归宿;“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虽然是问句,却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希望人能找到精神上的归宿。\理解“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对有追求的人而言,“前方”就是精神家园;对没有精神追求的人而言,前方就是“旷野”,即便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5、文章如何围绕“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展开?\文章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分别是:(1)人类的祖先一直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2)外面的世界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3)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或出自无奈,人不得不离家;(4)理想的呼唤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6、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又有着无尽的归乡情结,如何理解这种困惑?离家与远行是人的本性,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人在旅途又时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园,总想回家,但即使回到儿时居住的房子,依然找不到回家的感觉。7、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1)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2)在于“人无法还家”;(3)还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8、“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章多次出现,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一辆破旧的汽车”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以及首尾呼应的作用。内容上构成了一幅幅画面,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9、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后来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家是人的出生地,是人永远的精神归宿。因为各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但家却是人在现实与精神中经常回归的地方。“离家”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先写“离家”后写“归家”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反弹琵琶)阅读《江南的冬景》,完成下面问题。1、下列各组为语段空格处所填的动词,与原文相符的应是()A.①飘②染③添④点⑤画B.①洒②加③点④添⑤画C.①洒②加③添④点⑤染D.①飘②加③点④添⑤染2、将下列诗句填在合适的括号内。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B.“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3、文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请用简洁的文字给各图景起一个名字。(怎样的情感?)冬晨谈天图、山野生气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寒郊闲步图。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4、划线句子说江南的冬天“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至少要找出三点)\第5段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来写江南的冬景?其作用是什么?细节: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作用:这些细节最能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5、第七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如何理解?江南微雨寒村的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与自然合一,尘世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都放下了。不仅使人悠闲安适,而且使人胸襟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6、“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这一句中,以“味”来做“红黄”的量词,适合吗?“红黄”为暖色,是视觉印象,以“味”移用来画出,更有感官相通的诗情画意,这种手法叫“通感,更突出了即使是微雨的江南冬天也有一种温暖闲适的意境。7、七八两段写江南的“雨”、“雪”之景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以画写雨,淡笔素描的手法,表现出江南微雨中的朦胧悠远,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艺术积累;以诗写雪,巧妙地化用前人诗句,表现雪景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文化积累。作用:把江南的冬景写得如诗似画,意境深远,丰富了文章主旨,增添了雅趣和文化味。8、文中第7、8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做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作者写江南冬天的雨雪,未作过多实景描绘,而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