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濮阳市2014年度社科重点调研课题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研究课题负责人:杨想姣课题负责人电话:13513946108课题组成员:李兰英张肇阳徐宁刘高利李沂颖王冬菊课题负责人单位:中共濮阳市华龙区委党校2015年3月1/17内容提要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一)、群众的基本内涵(二)、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三)、群众工作的意义二、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挑战(一)、群众基础发生变化(二)、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三)、群众思想意识水平极大提高(四)、干部队伍中存在不良作风三、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一)、与时俱进改进领导方式(二)、科学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三)、全面正确贯彻群众路线(四)、坚定不移加强作风建设2/17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研究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工作有着不同的具体特点。随着改革关键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群众工作在群众基础、利益主体、思想意识、干部队伍等方面呈现新特点、新挑战。正确认识这些新特点,在继承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政治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新挑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一)、群众的基本内涵做群众工作,首先要搞清楚“群众”是谁?换句话说,党给谁做工作?群众是指称群体的一个概念,具有抽象化、群体化特征,泛指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大众。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群众主要是指平民百姓,其特点如下:一是在权力上,不担任干部职务,与“干部”相区别,或者他们加入政治党团了,但也没有领导职务,被称为“党员群众”或“团员群众”;二是在收入上,不是高收入者,虽然他们中有的生活比较富裕了,但也不拥有巨额财富;三是从分布情况和数量上看,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占有社会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3/17“群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词,指称的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同一社会形态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语境中所指称的对象各不相同。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对群众指称的对象作了具体的明确界定,他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前,群众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则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诸多社会阶层。“群众”一词出现的很早,指无序的群体,没有价值判断,更没有任何政治涵义。如《荀子·劝学》:“群众不能移也”。《史记·礼书》:“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才使得“群众”获得了伟大的品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人民群众真正的历史地位才被确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意思是说,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人,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动机。历史唯物主义把封建帝王将相和资产阶级统治者赶下了历史舞台,确立了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传承、发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赋予了“群众”4/17全新的诠释和丰富的政治内涵。我们党不但把群众视为自己依靠的强大力量,而且把群众当作自己甘心为之奋斗、为之服务的崇高目标和对象。如:群众是党相信、依靠、尊重、学习、组织动员的对象;群众是智慧、力量的源泉等观点;还以“群众”为核心,形成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群众方针”、“群众利益”、“群众监督”、“群众工作”等一系列政治语言和政治理论。群众的政治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群众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二)、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党的群众工作,是指党通过组织、宣传、教育、发动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实现党的领导和历史使命的工作。群众工作的实质是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引领、权益维护、素质提升、力量凝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对象、方法、内容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生动的。现阶段群众工作的对象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层人士,且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经济收入和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也不尽相同。群众工作5/17的方法,则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类别和不同性质的问题。群众工作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群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理想信念,小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凡是群众的事情,大事、小事都是群众工作的内容,涵盖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我们把它划分为五个方面: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教育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热情服务群众、团结协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进沟通和了解,和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开始,其方式多种多样:走街串户、登门拜访、田间地头的促膝谈心等等。目前网上联系群众渠道的开拓和创新,则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联系群众的又一个新方式。宣传教育群众:就是对群众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进行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等,让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地实践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解决自己的问题。动员组织群众:就是党员干部主动到群众当中去,发动、组织和指导群众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民力无穷”的智慧、创造精神和巨大作用。热情服务群众: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服务是否到位是党和政府能否树立良好形象、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我们党服务群众的制度、措施有很多。如:制度方面有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定期深入基层慰问6/17群众制度等;措施方面有直接上门为群众服务、设立群众联系箱,公布联系电话,解决群众求助的相关事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服务群众的好方式、好办法。团结协调群众:就是化解、调处具有广泛性、冲突性和复杂性的群众矛盾和纠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形成干事创业的最大合力。(三)、群众工作的意义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群众工作,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非常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和动员群众。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工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群众工作是攻坚克难的“灵丹妙药”,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兴衰成败。历史一再证明:什么时候,群众工作做得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就顺利、就发展,否则就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和现实的迫切需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不能巩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只有切实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才能够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够真正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时指7/17出: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群众工作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群众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工作理论,为新时期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二、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的变革,党的群众工作在群众基础、群众利益主体、群众思想意识及干部队伍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群众基础发生变化一是代际更替。党执政初期的群众,与共产党一道参加革命,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与形象,对共产党执政高度认同,对党有很深厚的感情。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人群已自然更替。现在活跃在时代舞台上的新一代群众,主流已是“70后”、“80后”、“90后”的青年人。他们缺少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经历与感情,不会自发产生对共产党执政的高度认同,虽然大多数认可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对党的支持与认同已经从过去老一代群众那种道德上的坚持和单纯的感情认同,转变为了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这对党要取得广大群众对自己执政的支持和认同提出了新挑战。二是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转轨、利8/17益格局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即“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格局被打破,不断分化出新的社会阶层。比如农村,以前大家都是农民,现在,农民中有种地的、做生意的、经营企业的、外出务工的、在家待业的,还有新生代农民工等等,种类繁多。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据一定的条件和标准,把当今我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大阶层,并依据所拥有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多寡,其位序依次排列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由于造成社会阶层分化的我国社会变革还没有最终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阶层仍将呈现多元阶层重新组合多变的态势。三是工农阶层地位相对下降。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在社会阶层中的位序与传统的阶级位序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形成错位。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由于占有资源比较少,分别位于十大社会阶层中的第八、第九位,阶层位序比较低,处于社会的底层。从政治地位上讲,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似乎要高于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但从经济地位上分析,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且这种错位现象短期内很难消除。因为传统的阶层地位是在计划经济中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政治上,阶层之间的经济差别相对来讲不是很大;而新的社会阶层地位是在市场经济中主要由经9/17济因素决定的,经济因素凸显,政治因素弱化,其地位差别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因此从拥有的资源情况看,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将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而工农阶层地位的相对下降削弱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二)、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追求自身社会需要和满足的人。在计划经济时期,群众利益主体单一,即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他们除了城乡、工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其他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呈现平均主义状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同质性逐步被打破,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政治资源、文化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正在形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如弱势群体、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社会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利益主体多元化造成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利益诉求呈现从普通的物质利益向发展利益、精神利益、民主权利转变,从单一向多元、从普遍向差异转变的趋向。当前,群众利益诉求的热点问题,既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疗卫生、涉法涉诉、军转安置、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劳动就业、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廉政建设、历史遗留等问题,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和层面,呈现多样化特点。他们的诉求,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既有民生问题,也有民主10/17问题;既有经济诉求,也有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往往是合理意见与不合法方式、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群众的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的人为操纵等相互交织,酷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