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一中历史必修Ⅱ导学案班级姓名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自主学习】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2.四大经济区概况(1)山东、山西①特点: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②地位:传统的区,居于全国的地位。(2)江南①特点: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落后。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较大。(3)龙门碣石以北①特点: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传统的或区。②地位: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区,但经济实力。3.经济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中国古代,不断。2.概况(1)第一次高潮①时期:两晋之际。②背景a.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的内迁,、沦为主战场。b.、政权在南方的建立。③表现:中原人口纷纷向迁徙。(2)第二次高潮①时期:唐后。②背景: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涌入及其以南地区。(3)第三次高潮①时期:之际。②背景: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③表现:北方人口南迁。3.影响(1)南迁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2)促进了的融合。(3)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而且带来较为先进的和。(2)南方社会相对。(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含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移到南方地区。3.经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等大城市。(2)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继续发展,逐渐了北方。(3)南宋: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南移过程完成。4.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2)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一大特点。【合作探究】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汪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人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侥,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叉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桓台一中历史必修Ⅱ导学案班级姓名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材料四:———《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占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解题思路]第一问得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准确地概括、表述材料的内容,如材料四要把数字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准确地表达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的对比情况。第二三问比较容易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答案]①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脱仰仗南方。②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延展阅读】1.永嘉之乱:西晋初年,宗室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北方胡人乘机内侵。晋怀帝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入京师洛阳,掳走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在此前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迁高潮。2.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等起兵叛乱,前后历时八年(公元755-762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中原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3.靖康之变:发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由此灭亡,中原地区大量汉人南迁。4.古代科举中的“南北卷”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逐渐拉开距离。明朝建立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曾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由此造成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明仁宗时期(公元1424-1425年),开始采用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即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到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此后清朝沿用并不断完善了这项制度。【巩固练习】1.以下时间段,不属于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高潮期的是A.两晋之际B.唐安史之乱以后C.两宋之际D.元末明初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于A.三国两晋南北朝B.中唐以后C.北宋D.南宋3.处在一个国家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会有一种优越感,今天上海地区的人们这种优越感最早开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4.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封建统治者自始至终以经济工作为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战乱频仍B.逃避兵役徭役C.自然灾害D.逃避债务6.据记载:过去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则偏好大米,但近来江浙地区的城市街坊上出现了不少贩卖面食的店家,农民也普遍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与水稻连作,以获取利润。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汉B.唐朝C.宋代D.明朝7.依据司马迁所划分的汉代四大经济区,今天的河南省属于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8.据统计,自上古自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9.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面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这说明A.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B.安史之乱对关中地区的经济破坏严重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日益重要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