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会考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中历史会考纲要整理【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犁壁。(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5)隋唐: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3、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所有制(4)抑制土地兼并: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4、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漕渠、白渠、龙首渠。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唐三彩(陶)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4)隋唐:①农村集市发展起来,②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5)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环境宽松。①商品种类增多;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6)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7)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①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③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实力最强。2、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1)有关市的发展:秦代:法律管理商业。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宋代:汴京(开封)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1)重农抑商及影响始于战国时商鞅变法、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原因:保巩固封建统治积极:确保赋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消极:不利于工商业和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强化小农经济。(2)海禁影响: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明末清初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封建制度的阻碍;(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本身力量弱小;(4)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形成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条件: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外商企业的刺激④洋务企业的诱导。时间:19世纪60、70年代。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企业:①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沅南海继昌隆缫丝厂③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特点:资金少,规模少,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表现:①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状况:短暂春天条件:①辛亥革命的影响;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发展概况: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周学熙。特点:①轻工业发展迅速;②集中在沿海地区;③时间短暂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27—1936年)原因: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抗战期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原因:在沦陷区,被日本毁坏或吞并;在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原因: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美国的经济侵略。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工业。③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加,通货膨胀。3、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①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伟大的历史转折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③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杜绝个人崇拜。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②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③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5、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6、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